在右手见之也。又有阴寒为病。下利脓血者。乃下焦虚寒。肠胃不固。清浊不
分。而便下脓血也。二者一为血热。一为血寒。临病审之。



<目录>卷十

<篇名>大便先硬后溏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
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
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阳明病。若
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
水谷不别故也。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燥。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少少与微和
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
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目】许叔微曰。仲景论中言先硬后溏者四症。前二症不言及小便。第三症言小便不利。第四
症言小便少。其不言小便二条。首则因胃中邪热未作热实。次则因虚。烦热在上。胃中无燥屎。其
小便不利条。则以胃中水谷不别之故。其言小便少条。则又以胃中未可定其硬不硬。而必候小便之
利。是知仲景测大便法。皆以小便觇之。如小便清。知不在里。利不止者。利其小便。小便数少。
津液当还入胃中。必大便。皆可验者。然小便利。屎定硬。固为可攻。亦有小便自利。大便硬。不
可攻者。何哉。阳明自汗。或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时。
用蜜煎导法。盖非里实。故不可攻也。又太阳一症云。若吐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硬。与小
承气汤和之。此两症。汗后大便硬。小便利。皆同。而治法不同者。后症为有传邪。故微烦。又因
发汗吐下后。小便数。内亡津液。大便硬。是热邪入里。故以小承气利之。至若前症小便自利。以
无传邪。故无烦症。大便虽硬。不得为里实。但肠头干燥。止可用蜜导也。读仲景书者。宜详究焉。
柯琴曰。痼瘕。即初硬后溏之谓。肛门虽固结。而肠中不全干也。溏即水谷不别之象。以 瘕
作解者谬矣。按大小肠俱属于胃。欲知胃之虚实。必于二便验之。小便利。屎定硬。小便不利。必
大便初硬后溏。今人但知不大便、大便难、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亦知小便难、小便不利、小便数
少、或不尿者。皆阳明病乎。



<目录>卷十

<篇名>不大便

属性:【纲】仲景曰。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
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病。若能食者。名中风。不能食
者。名中寒。
【目】喻昌曰。设为问答。以辨阳明中风之里症。此属正阳阳明。可下。
魏荔彤曰。太阳病治之未善。所以得阳明病也。若发汗过多。若下。若利小便。皆得致阳明病
之因也。汗出利小便。皆能使其人津液亡耗也。津液亦以胃为归。亡耗则胃中干燥而里热生。里热
生则在表之风寒亦随变热。里热外蒸。故自汗出。风寒变热。故表恶热。内外热合为一。此所以太
阳之病转属阳明也。然阳明病有浅深。其症亦不一。如不更衣。乃胃亡津液而干燥也。内实。乃胃中
邪热太盛。而结秘成实也。大便难。乃胃燥热半盛。尚有大便而艰难也。症不同。治之之法亦不同。
承气诸方。仲师并未明言。而斟酌之妙。存乎人矣。
中风中寒。能食不能食之说。固由化谷不化谷。然风邪之热散而虚。寒邪之热聚而实。风邪之
热行乎气。寒邪之热着于血。亦能食不能食之故也。
鳌按。中风中寒一节。本与不大便无涉。姑以能食不能食成阳明病之故。附于此。
【纲】仲景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
法救之。宜五苓散。
【目】魏荔彤曰。此太阳病已去。而转属阳明者。阳明既病。热气内盛。小便必黄赤而数。津
液内伤。大便必枯燥而硬。虽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津液坐耗。肠枯便秘。故不觉其苦。而受伤
甚深也。以法救者。仍从太阳表里之法救之。五苓导水滋干。且解太阳风邪。洵阳明犹带太阳必用
之药。
【纲】仲景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