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
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
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半
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少阴
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
下之。是三者所以有异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
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
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
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凡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
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少阴病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此为欲解。下利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是知下利脉
大为逆。而脉小为顺也。自利宜若可温。理中白通诸四逆辈。皆温脏止利之剂。又
有肠胃有积结。与下焦客邪。皆温剂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后已。
经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是湿
在下焦。渗泄而聚利者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与下利三
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谵语。或瘥后至年月日复发。此数
者。皆肠胃有积结。而须攻泄者也。内经有曰。大热内结。注泄不止。热宜寒疗。结伏
须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大寒凝内。久利泄溏。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寒
去利止。谓之通因通用。下利虽有表证。又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
而胃虚也。故经曰。下利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者是矣。大抵下利脱气至急。五
夺之中。此为甚者。其或邪盛正虚。邪壅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经曰。下
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谵语下利者死。下利
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还死。少阴病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此数
者。皆邪壅正气下脱而死者也。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
于内者。利下不禁。呜呼。疾成而后药。虽神医不可为已。气既脱矣。孰能治之。



<目录>卷中

<篇名>筋惕肉

属性:伤寒筋惕肉 。何以明之。伤寒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者。必然之证也。其于筋惕肉
。非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汗多汗。则有之矣。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
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动也。太
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太
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动气
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即是观之。筋惕肉 。由发汗多亡
阳。阳虚可见矣。兹虽逆也。止于发汗亡阳而表虚。治以温经益阳则可矣。或因吐
下发汗。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又非若但发汗后所可同也。经曰。伤寒吐下后。发
汗虚烦。脉甚微。七八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久而成
痿。此为逆之甚者也。太阳病发汗。复下之后。表里俱虚。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
黄。肤 者难治。兹为逆之甚者也。发汗吐下。庸可忽诸。



<目录>卷中

<篇名>热入血室

属性: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
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冲脉者。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肾下。出于
气冲。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 曰。冲为血海。言
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
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 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海满也。即
是观之。冲是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
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感邪。太阳随经。便得而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
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妇人则月水适
来。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者。斯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而言也。妇人伤
寒。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者。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有言
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