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风温之邪。入于营分不解。以致舌赤音低。神呆潮热。脉数左甚。或发
丹疹。此邪过营。已及血分也。夫心主血。邪干血分。渐成内闭。风药燥血。固宜大禁。
即苦寒直走肠胃。亦非温邪逆入膻中心主所宜。须犀角、元参、鲜生地、川郁金、菖
蒲、丹皮、银花、西黄之类主之。
邵评∶邪初入肺则在卫。不解。则入气分。气分不解。则传心营。营不解。则入下焦
血分矣。邪在血分。入里极深。中焦俱病。阴液受戕。每多液涸内闭之候。宜救阴
达邪清营凉血治之。至于膻中。是包络所居。在于上焦。用药宜清轻而忌重浊。
此种药味。治邪入心包之剂。若入血分。当用地黄、阿胶、复脉汤。方是血分治法。
气血两伤 若感温邪。治不中 。热毒内燔。必至气血两伤。如脉左数右大。烦渴
口糜。舌赤唇焦。是也。宜玉女煎。
邵评∶温邪误治。热入阳明。灼伤少阴阴液。此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病在中下二
焦也。宜滋肾阴。以清胃火。
邪结上焦 温邪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先受。气血与热邪混处胶固。必致清窍不
利。凡寒热后。颐颔肿胀。咽喉疼痛。牙关紧闭。脉左小右搏指者。皆邪结上焦所致
也。当照疫症施治。宜连翘、牛蒡、射干、马勃、滑石、银花、赤芍、薄荷、夏枯草、人中黄之类选用。
邵评∶温热疫毒。口鼻吸受。蕴结上焦。不得宣散。发为大头风毒、颐肿、咽痛等症。
此温邪兼风毒而成。治宜清热解毒之法。
胃中不和 若热退后。不饥不纳者。此胃气不和也。宜香豉、山栀、半夏、枳实、陈皮等和之。
邵评∶热退而余邪不净。胃气不和。故不饥不纳。当清化余邪。以和胃气为治。



<目录>卷四\伤寒类症

<篇名>瘟疫(合参)

属性:按傩为古礼。疫之由来尚矣。奈何仲景伤寒。书非全璧。止言温病热病。并无片
言及疫。是以后人无善治之法。惟近世喻嘉言、吴又可、张景岳辈。可谓论切治
详。发前人所未发。但景岳宜于汗。又可宜于下。嘉言又宜于芳香逐秽。夫三子
皆名家。何治法之悬绝若此。要知三子之治法皆当。顾其所治之疫。各有不同
耳。景岳所论之疫。即六淫之邪。非时之气。其感同于伤寒。故每以伤寒并提。而
以汗为主。欲尽汗法之妙。景岳书。精切无遗。又可所论之疫。是热淫之气。从口
鼻吸入。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其邪非汗所能达。故有不可强汗峻
汗之戒。附胃最近。入里尤速。故有急下屡下之法。欲究疫邪传变之情。惟又可论最为详尽。然又可所
论之疫。是四时之常疫。即俗名时气症也。若嘉言所论之疫。乃由于兵荒之后。因病致死。病气尸气
混合天地不正之气。更兼春夏温热暑湿之邪交结互蒸。人在气交中。无隙可避。由是沿门阖境。传
染无休。而为两间之大疫。其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表非里。汗之不解。
下之仍留。故以芳香逐秽为主。而以解毒兼之。是三子之治。各合其宜。不得执此而议彼也。兹于是症。
亦参三法为治。而分为两途。盖汗与下。即同伤寒表里之治。而逐秽解毒一法。乃疫邪匿伏三焦。非表
非里之治也。分列于左。治疫之大法得矣。
邵评∶景岳所论疫症。是三时感冒。非其时而有其气。名为三时寒疫。邪由肌毒而入。故同伤寒
治而先用汗法。若又可所论疫症。是湿温痧暑热邪。从口鼻吸受。伏于膜原。膜原者。脾与胃以膜相联。
为脾胃半表半里之界。邪伏于此。入胃最速。邪既在胃。故以下法为治。此是温热湿浊之邪袭入
六经。而传阳明胃腑
是四时之常疫。即湿温岚瘴时气之症。与毒疠天行瘟疫之病自是两种。截然不同。景岳所言。是即受
温热。邪已入胃。故景岳主汗。而又可主下也。此二者可从足经。同伤寒论治。分为一途。至嘉言
所论。是真瘟疫大病。乃天地不正之气。恶毒瘴疠。合病气口气。交结互蒸。人受其气。由口鼻吸入。
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最多闭结。故用芳香逐秽。解毒开化之法。此毒厉疫邪。与前二症各殊。不同伤
寒治法。分逐秽解毒。合行一途。为两大法门也。瘟疫大病。别有一种厉毒之气。极易传染。故每
病一家长幼相似。甚则沿门阖境。传染不休也。三子论治不同。
各有其症。当随症审察。合宜而用。不可拘执一说也。
长幼传染。众人一般。此疫气流行。俗名时气是也。乃天地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然有兼六淫者。
有不兼六淫者。有入足经而为表里者。有入手经而忌汗下者。当分途而治。其辨在舌。
邵评∶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邪。此四时之常气也。大疫发时。或挟寒。或挟暑。所谓兼六淫
也。总之。纯是疠疫为病。当分邪从肌表而受。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