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下不足以存阴。病机至此。不惟不容误治。即因循瞻顾。亦足误人。然非辨之至确。鲜有
不生疑畏者。则平日体认工夫。自不容已矣。



<目录>上集

<篇名>少阴问答三

属性:问曰。有犯房劳而病伤寒者。责在少阴否。答曰。不然。伤寒病适当房劳后而发。仍当

其本病。阳经之证。仍责阳经。阴经之证。始责阴经。仲景于汗下诸法。兢兢必顾其人之津
液。虚家患伤寒。原有不从正治之例。正不必问其曾犯房劳与否。虚象果见。即非房劳。亦
不得妄施汗下。若房劳之后。而所患仍系实证。则应汗者仍当汗。应下者仍当下。邪去而正
自安。所谓阴病者。必实见有三阴证也。房劳后之伤寒。亦有阳证。不得概从阴病论治。此
说前贤久经辨正。而近日医家。犹沿其陋。我见有误补致邪壅而死者。有误温致阴竭而死者
。既死而犹归咎于房劳。惑滋甚矣。



<目录>上集

<篇名>厥阴问答一

属性:问曰。何以识为厥阴病。答曰。厥阴之为病。其证亦错杂不一。而仲景以消渴。气上撞
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括厥阴病之提纲。盖以厥阴当两阴交盖。其脉起足大指
。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邪入厥阴。循经上逆。致见前证。又厥者逆
也。逆则阴阳不相顺接。故又因之致厥。厥阴乃阴尽之脏。阴尽则阳生。阴阳消长。大伏危
机。此际出表则生。入里则死。故仲景以厥多热少为病进。热多厥少为病退。然邪入既深。
寒热错杂。极难辨认。喻嘉言谓厥阴篇中。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差多
差少之证。有阳进欲愈。阴进未愈之证。复有阴居八九。阳居一二之证。厥而发热。热深
厥深。上攻而成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脉微细欲绝。厥冷
。灸之不温。恶寒。大汗大利。躁不得卧。与夫冷结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厥三日。热
亦三日。厥五日。热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热在胸。水热在胃。此阴阳差多差少之证也。
渴欲饮水。饥欲得食。脉滑而数。手足自温。此阳进欲愈之证也。默默不欲食。寸脉虽浮数
。尺脉自涩。呕吐涎沫。腹胀身疼。此阴进未愈之证也。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本自寒下。复误吐下。脉沉微厥。面反戴阳。此阴居八九。阳居一二之证也。条
分缕晰。序次最为明畅。厥阴皆里证。惟发热则有远出于表之机。大约病专属里者。亟当治
其里。由表陷入者。宜挽之出表屡寒者利在急温。属热者不宜直折。予统会仲景大法如此。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目录>上集

<篇名>厥阴问答二

属性:问曰。厥之寒热。何以别之。答曰。仲景言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又曰。厥阴
下之
。其语似涉两歧。然要认明病之来路。彼因四逆而厥。故不可下。此因发热而厥。故应下之
。此中消息。言下本自跃然。再推厥深热深之义。温热病一二日或五六日。沉昏谵妄。手足
厥逆。是热邪入膻之候。膻中属手厥阴是亦厥阴证也。仲景虽未明言。而厥深热深一语。已
包括无遗矣。谁谓温热之法。不可向仲景推寻哉。



<目录>上集

<篇名>统论六经

属性:仲景六经之法。一经有一经之证。先要分看。分看宜在有字句处精研。而或此经杂彼经
之症。
又要合看。合看全在无字句处善悟。而尤要在于辨似。有阳中之阴。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
阳。有阴中之阴。有阳证似阴。有阴证似阳。有阳证转阴。有阴证转阳。有阳证杂阴。有阴
证杂阳。有阴
阳错杂非细心体认。恶能窥其万一。今人辄畏仲景书难读。而从事于后世之方书。是犹涉海
问津。从仲景伤寒入手。始觉甚难。久之则其易焉者至矣从后世方书入手。始觉甚易。久之则
其难焉者至矣。总之凡病不外此六经。能解仲景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伤寒。即推此六经辨
证之法。可以识万病。伤寒既了然无遗。于杂证乎何有。此一以贯之之道也。故曰万病莫逃乎伤寒。



<目录>中集

<篇名>发热

属性:凡发热必察其表里有无兼证。而后可穷其致热之因。其但发热而表里别无兼证者。此内

发热。不在此例。所谓兼证者。以外兼头痛恶寒身疼腰痛等证。此邪在表者也。内兼烦渴胸
腹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此邪在里者也。发热特其见端耳。必互勘明确。辨证方的。
凡发热必责重太阳者。以太阳属表。统司营卫。而为诸阳之主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