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小柴胡汤。

  又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黄 加茵陈汤。

  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常氏云。可理中丸。

  乌梅丸。

  又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属桂枝加附子汤。庞氏曰。小便难。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数。不可误认为桂枝证也。

  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谓刺风池风府)若形似疟。一日再三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又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又曰。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雍曰。此证首尾都无四逆证。恐是字误。今详重发汗复加烧针。恐是火劫亡阳惊狂者。则当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若止是火逆。因烧针烦躁。则当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救逆也。故恐四逆本是救逆汤字。校正日误书入四逆一方也。

  又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与桂枝汤。

  又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又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

  又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又曰。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

  又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汤。脉经作小承气汤。仍二证通为一。

  又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中和。自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属五苓散。

  又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

  又曰。伤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草汤。

  又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又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

  又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

  又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后。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

  虽硬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大猪胆汁。

  皆可为导。

  又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宜调胃承气汤。

  又曰。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属四逆汤也。

  又曰。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问曰。古所谓阴阳交者。何也。素问三十三篇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出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为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问曰。素问言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何也。雍曰。此则阴阳交也。灵枢二十三篇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又问曰。何以谓之交也。雍曰。阴极则交阳。阳极则交阴。交则争而乱矣。故不可极也。有生者何如。曰。静则生。交则死也。阴脉脉静。阳脉人静。皆生之证也。

  问曰。何以谓之盛躁。雍曰。灵枢九篇所谓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脉口一盛、二盛、三盛者。此之谓盛也。一盛而躁、二盛而躁、三盛而躁。此之谓躁也。极者何也。人迎脉口四盛。皆为极矣。人迎四盛。名曰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