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雍曰。言凡者。不止谓伤寒也。若伤寒未和者。少待其和。或
须药。可柴胡桂枝汤少与之。不必用小柴胡也。
又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
小便利者。必自愈。雍曰。不必更以药利其小便。自待其通则愈。
又曰。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
故也。常氏曰。素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有热人。可与黄 建中
汤。
又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
三两新加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主之。
又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
草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又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又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
气。与调胃承气汤。雍曰。虚者。芍药甘草附子汤。
又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
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
苓散主之。
又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又曰。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又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
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又曰。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
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常器之云。素
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素有热人。可与黄 建中汤。
又曰。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常云。可与麻黄
杏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常
云。可与半夏茯苓汤。
又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
姜豉汤主之。
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
也。栀子豉汤主之。
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又曰。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又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常氏云。可与小柴胡汤。
又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又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不得眠。常氏云。可犀角地黄汤。
又曰。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而振。常氏云。可与芍药地黄汤。
又曰。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
本阙。常氏云。禹余粮石一味。火 散服亦可。雍曰。用禹余粮不用石。石乃壳也。
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常氏云。可服乌梅丸。雍曰。宜服理中丸。
又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
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雍曰。此为病当先汗。
而反先下之。故为逆也。若已汗而复下之者。不为逆也。或病当先
下。而反先汗之。故为逆也。若已下而后汗之者。不为逆也。如太阳
证。当汗。而反下之。少阴证。当下。而反汗之。皆为逆也。



<目录>卷五

<篇名>太阳经证治下九十一条

属性: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
汤。雍曰。此谓太阳证误下之者。
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
逆汤。雍曰。此太阳病而得少阴脉。故急当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