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书有传否。雍曰。未之见也。载于千金者。亦杂以
孙真人之言。近世蕲水庞安常论中所载。其言少异。曰。庞氏所载何
如。曰。庞氏曰。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
争。营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邪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
病者头疼。恶寒身热。腰脊强直。此邪气在表。随证发汗则愈。病三
日以上。气浮上部。填塞心胸。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
愈。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
其言与千金又异。



<目录>卷二

<篇名>仲景辨脉法三十八条

属性:雍曰。辨脉者。辨伤寒之脉也。平脉者。平众脉也。今辨脉法中。
虽有意相槎桠者。世以仲景之法。只此二篇。垂百世之师范。虽王叔
和撰次。一字不敢妄易。仍旧次第录之。其问答。皆仲景本文也。
仲景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
名阳也。脉沉、涩、弱、伏、(一作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
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雍曰。此谓阴脉阳脉。非谓脉之阴阳也。
又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
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
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又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
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口脉微。名
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
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浮
一作微)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其脉浮而
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
而躁烦也。
又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又曰。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又曰。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又曰。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又曰。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又曰。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散。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又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
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者。名曰动也。
又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
缓也。
又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
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又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
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又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
反芤。此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
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又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
不战汗出而解也。雍曰。即前问不芤之证。
又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
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
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又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
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
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又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
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
平。虽剧当愈。
又曰。立夏得洪大脉。(洪一作浮)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
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然自出
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又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
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
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又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
脉迟。此为在脏也。
又曰。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
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
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