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白芍 麦冬 金汁 阿胶 牡蛎 金银花露
又 神识略苏。常欲烦躁。皆是阴液受伤。肝风不息。议毓阴和阳。
生地 牡蛎 阿胶 麦冬 木瓜 生白芍
又 膻中热炽。神躁舌干。痰多咳呛。皆火刑肺金。宜用紫雪丹一钱。
小儿痫痉厥。本属险症。十中每死二三。奈今之患者。十中常死六七。其故何也。盖缘医者。
不察病情。概以芩连钩藤菖蒲橘红等。夹金石之药投之。以冀清火降痰而已。此医之不
善治也。而最可恶者。尤在病家之父母。失于调治。有名为爱之。实以杀之之故。何也。小儿
诸症。如发热无汗。烦躁神昏谵语之顷。或战汗大汗将止之时。或呕吐泄泻之后。或痉厥
渐苏。或便久闭。而适然大便。或灌药之后。斯时正元气与病邪交战之际。若能养得元气
一分。即退一分病邪。此际小儿。必有昏昏欲睡。懒于言语。气怯神弱。身不转动之状。此正
当养其元神。冀其邪退正复。乃病家父母。偏于此际。张惶惊恐。因其不语而呼之唤之。因
其鼾睡而频叫醒之。因其不动而摇之拍之。或因微有昏谵。而必详诘之。或急欲以汤饮
进之。或屡问其痛痒之处。哓哓不已。使其无片刻安宁。如此必轻变为重。重变为死矣。更
有豪富之家。延医数人。问候者多人。房中聚集者多人。或互谈病情病状。夜则多燃灯烛
以照之。或对之哭泣不已。或信巫不信医。祈祷叠兴。举家纷扰。此非爱之。实以杀之也。试
以大人之病情体贴之。抑好安然寂静乎。抑好喧哗动扰乎。此理概可知也。予曾见一孩。
患暑湿初疟。半月有余。病势甚重。医者投以苍术白虎汤。夜半发汗。至寅时身体渐凉。冷
汗不止。默默倦睡。口不肯言。气息甚微。医云六脉安静。并不烦躁。此病退之象也。因戒其
父母。切勿扰动。直至申时。汗止声出。而病已霍然矣。可见无论大人与小儿诸病。总宜安
然寂静为主。其调养之法。有非笔墨所能罄者。惟在病家能细心体会。医者能谆谆告戒。
勿以余言为迂。则幸甚。更有幼孩。发热昏迷。手足厥冷。窍络阻塞。哭不出声。药难下咽。斯
时惟有请善于推拿者。可使立时苏醒。然后再议用药。至于治法。痫痉厥本属三症。与大
方相类。兹不重赘。(华岫云)
徐评 小儿无痫症。不必另立一门。即痉厥亦仅病中之一症耳。



<目录>卷十

<篇名>虫

属性:陈(七岁) 湿伤。脾胃失调。下注小肠。虫从溺窍而出。粪溏完谷。不可温补。(湿热)
黄柏 茯苓 猪苓 槐米 泽泻 萆
又 虫自小便而出。经月泻皆粘腻及不化食物。此非虚寒。皆湿 内蕴。运化失司。当苦药胜
湿兼理幼稚疳积。
黄连 黄柏 茅术 浓朴 泽泻 槐角子 木通 使君子 淡竹叶 三服后续进肥儿丸
龚(七岁) 湿热生虫。腹痛便溏。恶食。
川连 胡连 生白芍 乌梅 枳实 川椒 炒楂 青皮 水法丸。
许 肠有湿热生 虫。用苦寒引导小肠。
苦楝皮 北秦皮 槐角子 胡粉 黄柏 牡蛎 生研末。猪肚肠一条漂洁。煮丸。
张(十三) 丹溪云。小儿盗汗不须医。以体属纯阳。汗乃阳泄故也。至于疮多。湿热浮肿胀满。得攻
下而消。此六腑以通为补也。其少腹痛屡发。亦由湿热生虫生积。当以酸苦泄热。
川连 胡连 生白芍 鸡肫皮 炒楂肉 芦荟 枳实 苦楝皮 乌梅肉捣丸。
汪(十六) 肛漏时肿。泻过白虫。手足阳明热甚。(阳明热)
槐角子 黄柏 榧子肉 生茅术 樗根白皮 小川连
茯苓 炒地榆 蒸饼为丸。
虫类虽多。其源皆由饮食停滞。湿热郁蒸。变化而成者也。凡面色痿黄。饮食不为肌肤。起
伏作痛。聚散不定。痛止即能饮食者。皆有虫积。或从呕。或从小便。或从大便而出。治法当
观其微甚。若虫势骤急者。当用攻逐之剂。如黑丑槟榔大黄胡粉山棱莪术之类。虫去则
调其脾胃。缓者用酸苦泄热燥湿。兼以相制相畏之品。如川连胡连芦荟苦楝乌梅川椒
雷丸芜荑使君榧肉之类。脾弱者兼运其脾。胃滞者兼消其滞。虫症治法。大略如此。(陆履安)
徐评 治虫有缓治之法。其病势甚轻。而日久当用膏丸等药。兼补兼消之。若病势危急者。必
另有峻厉之方。并奇药秘方。可杀虫去积。否则元气消乏。不可补救矣。



<目录>

<篇名>附录

属性:案中所用诸方。开载于后。以便初学之士查阅。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枣
桂枝加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
苓桂术甘汤
茯苓 白术 桂枝 炙草
小建中汤
白芍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