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阿胶 小胡麻 茯苓 豆皮
沈(四十) 肢冷腹痛。有形为瘕。久泻。(厥阴寒滞呕泻)
当归(炒黑) 小茴(炒黑) 上肉桂 山楂(炒黑) 茯苓
又 冷利有瘕。遇冷则呕。
吴萸 炒小茴 延胡 茯苓 川楝子 生香附
某 脘中瘕聚。(肝郁犯胃)
川楝子(一钱) 延胡(一钱) 吴萸(五分) 青皮(七分) 良姜(一钱) 茯苓(三钱)
林 脉左弦涩。少腹攻逆。痛即大便。肝气不疏。厥阴滞积。
香附(一钱半) 鸡肫皮(炙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麦芽(一钱) 香橼皮(八分) 青皮
(五分) 炒楂肉(二钱) 砂仁壳(五分)
又 少腹瘕聚攻逆。身热。或噫。或浊气下泄。则诸恙悉舒。恼怒病发。厥阴肝木郁遏不疏。显露
一斑。
川楝子(一钱) 小茴(五分) 生牡蛎(三钱) 桂枝木(五分) 生白芍(一钱) 青
皮(一钱)
程 聚气疝瘕。大便不爽。必腹中 痛。当通腑经气分。
葱白丸二钱五分。红枣汤送。
又 仿朱南阳意。以浊攻浊。
韭白根(去须五钱) 两头尖(一百粒) 炒香橘核(一钱半) 小茴香(七分) 金铃子肉(一
钱半)
又 瘕聚已解。用八珍丸。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
某 瘕聚在左胁中。肝病。
桃仁 川楝子 延胡 当归 橘红 香附
王(四一) 瘕聚季胁。渐加烦倦减食。入夏土旺气泄。用泄少阳。补太阴方。(胆克脾暑伤气)
人参 茯苓 炙草 当归 丹皮 生地 鳖甲 泽兰膏
周 痛久在络。凝聚成形。仍属经病。议用河间法。(痰气凝结)
川楝子 栝蒌皮 香附汁 延胡 生牡蛎
又 理气豁痰。痛止思食。仍以前法参用。
半夏 栝蒌皮 香附汁 生牡蛎 橘红 香豉
葛(四一) 用丹溪小温中丸。胀利自减。知肠胃湿热。皆阻腑阳之流畅。水谷之气。不主游溢。瘕属气
聚。 为血结。由无形酿为有形。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恐胀病必至矣。俗有痞
散成蛊之说。可为治此病之戒律。(湿热结 )
老韭根(生晒一两) 桃仁(一两) 生香附(一两) 炒楂肉(一两) 当归须(一两) 山甲片(一两)
小茴香(三钱) 桂枝木(三钱)
胡(二十) 少腹聚瘕。能食便不爽。腹微胀。(湿热腹胀) 小温中丸。
王(二一) 初病寒热。半年经水不来。少腹已有瘕形。食又减半。当此年犯干血劳虑。(寒热食减干血劳)
焦术 茯苓 广皮 香附 当归 南山楂 白芍
夫 者征也。血食凝阻。有形可征。一定而不移。瘕者假也。脏气结聚。无形成假。推之而可
动。昔有七 八瘕之说。终属强分名目。不若有形无形之辨为明的也。二 病在肝脾。而
胃与八脉亦与有责。治之之法。即从诸经。再究其气血之偏胜。气虚则补中以行气。气滞
则开郁以宣通。血衰则养营以通络。血瘀则入络以攻痹。此治 瘕之大略。古方甚多。而
葱白丸。乌鸡煎丸。尤为神效。 瘕之外。更有 癖肠覃石瘕内疝等症。古人论之已详。兹
不必赘。今参先生方案。如营伤气阻者。于益营之中。佐通泄其气。如络虚则胀。气阻则痛
者。以辛香苦温入络通降。又如肝胃两病者。以泄肝救胃。肝胃脾同病者。则扶土制木。肝
脏之气独郁不宣者。辛香专治于气。血痹络迸失和者。辛香专理其血。病由冲任扰及肝
胃之逆乱者。仍从肝胃两经主治。以疏降温通。凡此悉灵机法眼。药不妄投。总之治 瘕
之要。用攻法。宜缓宜曲。用补法。忌涩忌呆。上逆则想肝脏冲病之源头。下垂则究中气阴
邪之衰旺。吞酸吐水。必兼刚药。液枯肠结。当祖滋营。再辨脉象之神力。形色之枯泽。致病
之因由。则治法自然无误矣。(龚商年)
徐评 案中方论。平正清切。又极和润。无刚燥克削等弊。但有形之疾。多有凝结而不可破者。
古人膏丸蒸熨等法。必不可少。此则全未见及。恐沉痼之疾。断不能除也。



<目录>卷九

<篇名>热入血室

属性:沈(氏) 温邪初发。经水即至。寒热耳聋。干呕。烦渴饮。见症已属热入血室。前医见咳嗽脉数舌白。
为温邪在肺。用辛凉轻剂。而烦渴愈甚。拙见热深十三日不解。不独气分受病。况体质素虚。
面色黯惨。恐其邪陷痉厥。三日前已经发痉。五液暗耗。内风掀旋。岂得视为渺小之恙。议用
玉女煎两清气血邪热。仍有救阴之能。(热邪内陷液伤发痉)玉女煎加竹叶心。武火煎五分。
又 脉数。色黯。舌上转红。寒热消渴俱缓。前主两清气血。伏邪已得效验。大凡体质素虚。驱
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腹痛便溏。和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