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 生
白蒺(二两)
酒水各半法丸。
沈 从来痹症。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 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
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
小愈。病中复反者。口鼻复吸暑热也。是病后宜薄味。使阳明气爽。斯清阳流行不息。肢节脉
络舒通。而痹痿之根尽拔。至若温补而图速效。又非壮盛所宜。(暑伤气湿热入络)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生于术 枳实 川连 泽泻 竹沥姜汁法丸。
暮服白蒺藜丸。
某 冬月温舒。阳气疏豁。风邪由风池风府。流及四末。古为痹症。忽上忽下。以风为阳。阳主动
也。诊视鼻明。阳明中虚可见。却邪之剂。在乎宣通经脉。(卫阳疏风邪入络)
桂枝 羚羊角 杏仁 花粉 防己 桑枝 海桐皮 片姜黄
又 症已渐安。脉络有流通意。仲景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知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寒可去
热。甘味不伤胃也。
甜杏仁 连翘 元参 花粉 绿豆皮 梨汁
又 余热尚留。下午足寒。晨餐颈汗。胃未调和。食不甘美。因大便微溏。不必过润。
北沙参 麦冬 川贝 川斛 陈皮 谷芽
沈(三七) 用养肝血熄风方。右指仍麻。行走则屈伸不舒。戌亥必心热烦蒸。想前法不效。杞归辛温。
阳动风亦动矣。议去辛用咸。若疑虑途次疟邪未尽。致脉络留滞。兼以通逐缓攻亦妙。(肝阴虚疟邪入血络)
熟地 龟胶 阿胶 秋石 天冬 麦冬 五味 茯神 蜜丸晨服。
桃仁 穿山甲 干地龙 抚芎 归须 丹皮 红花 沙苑 香附汁丸。夜服。
某 仲景以经热则痹。络热则痿。今痹痛多日。脉中筋急。热入阴分血中。致下焦为甚。所谓上
焦属气。下焦属血耳。(热入下焦血分)
柏子仁 当归 丹皮 钩藤 川斛 沙苑
又 痹痛。右膝甚。
生虎骨 柏子仁 牛膝 萆 苡仁 茯苓
某(四八) 脉弦劲右足踝 肿痛。得暖得摩稍适。此风寒湿三气。混入经隧而为痹也。当用辛温。宣
通经气为要。(风寒湿入下焦经隧)
活络丹一丸。陈酒下。
某 痹痛在外踝筋骨。妨于行走。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
川乌 全蝎 地龙 山甲 大黑豆皮
某 病后过食肥腻。气滞热郁。口腻粘涎。指节常有痹痛。当从气分宣通方法。(气滞热郁)
苏梗 杏仁 蒌皮 郁金 半夏曲 橘红
陈(五四) 劳动太过。阳气烦蒸。中年液衰风旋。周身痹痛。此非客邪。法宜两调阳明厥阴。(肝胃虚滞)
黄 生白术 制首乌 当归 白蒺藜 黑 豆皮
张(五三) 烦劳郁勃之阳。变现热气内风。内经以热淫风消。必用甘寒。前议谓酒客不喜甘味。且痰
多食少。亦忌甘腻滋滞。用清少阳胆热者。酒气先入肝胆也。酒汁湿着。肠胃受之。理明以通
胃。胃肠气机流行。食加。滑泄颇减。今者气热。当午上冒。经络痹痛亦减于平日。主以和阳甘
寒。宣通经脉佐之。(肝胆风热)
童桑 羚羊角 天门冬 枸杞子 白蒺藜 丹皮 茯苓 霍山石斛 共熬膏。
某(氏) 血虚风痹。骨骱肿痛。
羚羊角 细生地 元参 当归 桂枝 桑枝 白蒺藜
金(三二) 痹痛在下。重着不移。论理必系寒湿。但左脉搏数。经月遗泄三四。痛处无形。岂是六淫邪
聚。然隧道深远。药饵未易奏功。佐以艾灸。冀得效灵。(精血虚)
枸杞子 肉苁蓉 虎骨胶 麋角胶 杜仲 桑椹子 天冬 沙苑 茯苓 溶胶丸。
孙 脉右大。阳明空。气短闪烁欲痛。(气虚)
人参 生黄 熟白术 炙草 广皮 当归 白芍 半夏 防风根 羌活
又 益气颇安。知身半以上痹痛。乃阳不足也。
人参 黄 熟于术 炙草 桂枝 归身 白芍 川羌
沈 痹痛在右。气弱有痰。
生于术 川桂枝 川独活 片姜黄 白茯苓 陈防己
王 辛香走窜。宣通经隧壅结气分之湿。有却病之能。无补虚之益。大凡药饵。先由中宫以布
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目钝。然攻病必藉药气之偏。朝夕更改。岂是去疾务
尽之道。另于暮夜进养营一贴。(营虚)
人参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当归 炒白芍 南枣
吴(三六) 筋纵痛甚。邪留正痹。当此天暖。间用针刺以宣脉络。初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
之治。(筋痹)
生黄 防风 桂枝 炒黑常山 归身 青菊叶汁
某 痹痛偏左。入夜尤甚。血中之气不行。(血中气滞)
归须 桑枝 苡仁 白疾黎 姜黄 木防己
刘(三八) 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盖因顽钝沉痼。着于躯壳。非脏腑虚损。故必以有毒攻拔。使邪
不留存。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