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于常;如病在脏
腑,则菽数之诊必变于常。随其所变见而断其病,十不失一。
一曰平脉败脉诊法。平脉者,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四时旺脉皆有和缓胃
气,故曰微也(微也,勿认为弱)。败脉者,春但弦、夏但洪、秋但毛、冬但石,四时旺脉皆无和
缓胃气,故曰但也(但也,勿认为强)。盖脉本营血随宗气而动,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天气
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之递嬗,宗气应之亦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递嬗。若营血
乃饮食地气所生,其性精专有常而不变,与宗气相融,故反泯其迹,而为微弦、微洪、微毛
、微石,故曰胃气也。若无胃气,则无营血相随,脉中仅止宗气独行,但见弦、洪、毛、石
而已,故曰败脉也。凡见败脉者,为无胃气,虽
不病,亦不可救,是名真脏脉。凡脉有胃气者,虽极危之病,亦有可生。故曰∶人病脉不病
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即此义也。此法,以伤寒初起必见邪盛之脉,则审胃气之法更
当细辨。若伤寒十日以后,亦可用此法。
一曰脉体诊法,其法有三。
一是呼吸数诊法∶一息四至为平,五六至为数,二三至为迟,数极为散,数时一止为促
,迟时一止为结,止有定数曰代。
一是手指轻重诊法∶轻取曰浮;重取曰沉;浮沉皆有,中独取无,曰芤;浮沉皆无,中
独取有,曰牢;浮无、沉有,曰伏;浮有、沉无,曰革;有力曰实;无力曰濡。
一是脉动形状诊法∶流利曰滑,凝滞曰涩,大曰洪,小曰细,过指曰长,不及曰短,劲
疾曰紧,从容曰缓,端直曰弦,厥厥而摇曰动。
以上凡二十四脉,精而熟之,可以该诸书诊法。但其断法甚多,难于详载,故仅录其脉
名。
以上皆详《灵》、《素》、仲师脏象及诊脉审病之法。若夫病之所由起,或从外因,或
从内因,但取切要于中风者,详于后。



<目录>

<篇名>论病因

属性:病有外因,如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热,八方之温热燥寒是也。有内因,如饮食饥饱、喜怒
哀乐、爱恶欲是也。凡此者,皆各有所及之经,有某经之脉象(如寸主阳经,尺主阴经之类),即
有某经之见症(如三阳有头痛,三阴有腹痛之类),且各有所应之脏,有某脏之脉象(心病则
六菽脉洪,肝病则十二菽脉弦之类),即有某脏之见症(心病多笑,肝病多怒之类),此皆确

要则固可知也。如见症虽不似初起,总必有一二未除;脉象虽与初起不同,而其可愈、不可
愈总必有胃气可据(脉以和缓为胃气)。此从古圣贤相传要诀,历试不爽者也。病之多门,不
及详论,今专以风门论之。



<目录>

<篇名>论中风

属性:风为八邪之长,夫人而知之矣。至于伤寒之中风,与偏枯之中风,其所以判然不同之故
,则自晋迄今千百余年,竟无一人道及,可见历来诸家多愦愦也。殊不知出在《灵》、《素》,
特未许浅见窥及耳。夫伤寒之中风,乃六气之风,详在《素问》五营运大论篇,此系四时天
气与宗气相名(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领营血行于脉中者也),其感于人也,必入营中,故初
起必有恶风发热等症,且营血本左右递注,故病则左右俱病,断无偏枯之症。偏枯之中风,
乃八方之风,详见《灵枢》黄帝与岐伯论八风篇中,此是四方贼风与卫气相袭,其入于人也
,但在一隅,而不及营血,故起首无恶风发热等症,且卫气本左右分布,两边各出,故病左
者不及右,病右者不及左,此所以有偏枯之症也。知此则风之源头清矣。再专就八方风论之




<目录>

<篇名>论八风

属性:其法分东、西、南、北为四正,又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合计为八方,各
有主气,南风热、东风温、西风燥、北风寒,东南风温而热、西南风燥而热、东北风寒而温
、西北风寒而燥,此其平也,太过者则贼风矣。贼风轻,其中于人也,亦轻;贼风重,其中
于人
八方之温热寒燥,只以东西南北辨之,不论四时皆有,与六气之春温、夏热、秋燥、冬
寒各主一时者不同也。
卫气温养形体,《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难经》所谓守邪之神也。卫气固密,则百
邪不能侵,若少有罅隙,则邪即袭之矣。其隙在头,则中于面,但为口眼 而已,其手足
固无恙也。其隙在手经,则中于臂,但为腕臂不举而已,其头足固无恙也。其隙在足经,
则中于髀枢,但为步履迟重而已,其头手固无恙也。其隙在左,则中左而右无恙;其隙在
右,则中右而左无恙。中足少阴,则舌枯而语言蹇涩(少阴之脉上萦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