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药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无夭横。各尽其天年以终。此亦仁术也。吾友董及之少举进士不第。急于养亲。一日尽弃其学。而从事于医。然医亦非鄙术矣。古之人未尝不能之。如张仲景陶隐居葛洪孙思邈。

  皆名于后世。但昧者为之。至于异贵贱。别贫富。自鄙其学。君子不贵也。及之则不然。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

  其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至于贫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他日携小儿斑疹方一帙见过。求序于余。因为引其略。亦使见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疗疾者。不足贵也如此。东平十柳居士孙准平甫序。

  钱乙后序曰。余平生刻意方药。察脉按证。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盖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故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因绿遭遇。供奉禁掖。累有薄效。误被恩宠。

  然小儿之疾。阴阳痫为最大。而医所覃思。经有备论。至于斑疹之候。蔑然危恶及惊搐伤寒二痫大同。而用药甚异。投剂小瘥。悖谬难整。而医者恬不为虑。比得告归里中。广川及之出方一帙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又惬素所愿。以授人者。于是辄书卷尾焉。

  时元 癸酉十月丙申日。翰林医官太医丞赐紫金鱼袋钱乙题。

  陈振孙曰。东平董汲及之撰。钱乙元 癸酉题其末。

  〔谢氏(天锡)疮疹证治〕书录解题一卷 佚〔刘氏(洙)疮疹抉〕佚刘 曰。疮疹诀。彭城刘洙撰。洙字道源。

  〔陈氏(文中)小儿痘疹方〕一卷 存自序曰。尝谓小儿病证虽多。而痘疹最为重病。何则。痘疹之病。疑似之间难辨。投以佗药。不唯无益。抑亦害之。况小儿所苦。非若大人能言受病之状。乃知畏恶之由。为父母者。惟之知。子病急于得药。医者失察。

  用药差舛。鲜有不致夭横者。文中每思及此。恻然于心。因取家藏已验之方。集为一卷。名之曰小儿痘疹方论。刻梓流布。以广古人活幼之意。顾不韪欤。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陈文中谨书。

  王 曰。宿州陈君手集婴幼摄养痘疮疹方。详备有法。证有验。每济人。一如方所说。今及三十载。起死回生。端如反掌。(泰定养生主论)

  阮桂荣曰。陈文中援黄帝岐伯曰。阳盛阴虚。冰雪不知寒。阴盛阳虚。沸汤不知热。治之何如。阳盛则补阴。

  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阴盛阳虚。异功散。加木香当归。识者详其阴盛阳盛。一概俱用热药。本非黄岐之经者。

  类乎实实虚虚。抱薪救火。若曰皆属心火。又不可与秦问同日而语也。又观其本方治痰实壮热。胸满喘息。大便坚实。用柴胡枳壳汤。亦有大黄。其诸方之用柴胡黑参知母黄芩石膏滑石之类。亦未尝专于热药也。奈何世人喜热而畏寒。致有阴阳偏盛之患。终不省悟疮疡心火之证乎。

  朱震亨曰。痘疮之论。钱氏为详。历举源流经络。明分表里虚实。开陈其施治之法。而又证以论辩之言。深得着书垂教之体。今人不知致病之由。不求立方之意。仓卒之际。据证检方。漫尔一试。设有不应。并其书而废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之学不讲。抱疾谈医者。类皆喜温而恶寒。喜补而恶解利。忽得陈氏方论。皆燥热补剂。其辞确。其文约。欢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为钱氏不及陈氏远矣。或曰。子以陈氏方为不足欤。曰。陈氏方诚一偏论。虽然。亦可谓善求病情者。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盖以手太阴属肺。主皮毛也。

  足太阴属脾。主肌肉。肺金恶寒。而易于感。脾胃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术半夏。所以治脾之湿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中病则止。何伤之有。今也不然。徒见其疮之出迟者。身热者。泄泻者。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者。不问寒热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随获效。

  设或误投。祸不旋踵。虽然。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氏发之。迥出前辈。然其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恐未为适中也。何者。桂附丁香辈。当有寒而虚。固是的当。虚而未必寒者。其为害当何如耶。陈氏立方之时。必有挟寒而痘疮者。其用燥热补之。固其宜也。今未挟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格致余论)

  〔熊氏(宗立)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二卷 存〔薛氏(己)校注陈氏痘疹方〕一卷 存自序曰。尝谓医之分析。虽有内外大小之殊。要其理初不异。特在人化裁之耳。至如痘疹痈疽。则尤其相类。

  而治亦相通焉者。盖其始而发出。中而成脓。终而收靥。彼此一致。故东垣先生合二者而论之。必皆明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良有以也。陈氏之书。又以心得。发明虚实寒热。盖契经旨。而起诸家者矣。观凉膈散之治实热。

  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