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误。百无一生。故其按脉制方。不必与证对。而施治之要。惟以培元气固脾土为本。盖土者五行之母。气者诸阳之总。母壮则子盛。

  阳生则阴长。持论有最精者。时医莫不心诽之。然翁施治立应。全活岁数百人。或者谓翁生平所用。率本理中异功。而权衡之得。无偏于燥烈。而不知非偏也。予尝见其白痢用芩连。赤痢用姜桂。目疾宜寒矣。而参附奏功。

  胎产宜温矣。而石膏获效。神明变化。初非执一道以为功。盖意不前定。以理之所存为意。此乃所以善用其意也。

  翁初未尝着书。乙巳过予视痘疹。劝其立说垂世。始汇生平治验。冠以论辨。甫及半而殁。才十八篇。危难杂证。

  尚未属草。而神明变化之用。大略可以类推。使稍假以年。振聋聩而起夭札。岂浅鲜哉。虽然。赵括读父书而丧师。荆公用周礼以乱宋。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徒守翁遗编。而不能神明。其参附之误。与庸医等耳。吾安得起翁九原。而与之谋利济哉,(留青采珍集)

  〔郭氏(浚)世传诗括灵方〕未见自序略曰。予家自宋南渡。以牡丹仙方。得赐国姓称赵郭。至今代有名医。其方多所施验。余弱冠负 。喜攻方术。每窃闻宗党诸长老之言。及博攻张刘李朱四先生之论。为之析同异。极变化。求所为一证一方。以立权度于万世。盖益叹穷理之难。而思简方之便之不易易也。因出家藏秘本诗括灵方。手自参较。梓以行世。复于原方首末。备书治病主用。诊候脉证。药味君臣。详悉靡遗。殆将以昭先业示来学。既不诡于素难二书。复易通乎。

  (虹映堂集)

  〔钱氏(煌)医学辨谬〕未见姚际恒曰。吾友桐乡钱晓城煌着有医学辨谬一书。分别仲景书之真伪。兼论医家源流。虽议论不无过高。使世俗惊骇。然理自不可易。诚为医家独开生面者也。今其书藏于家。(古今伪书考)

  〔景氏(日 )嵩崖尊生书〕十五卷 存弁言曰。予自 角时治周易。稍长以先孺人寝疾。从事岐黄之学。又数年读难经本义。已而读内经灵枢素问诸篇。恍然于医易之同原也。今夫天地间。不过此阴阳动静之理。消长变化之机。在天地与人身。原无二致。乾坤之阖辟。即人身之呼吸。昼夜之潮汐。即人身之脉息。故内经言五运六气。而民病因之。夫易以道阴阳。伏羲八卦。分两仪之体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对待流行。交感错综。凡天地间之有形有气。有体有质。其变化不测尽之矣。干尽于午。坤尽于子。当二至之令。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人身之左右。所以有升有降也。离尽于卯。坎尽于酉。当二分之中,为阴阳之半。而上下以分人身之上下。所以别清别浊也。圆图象天。其阳在东南。故天不足西北。人身之耳目。所以左明于右也。方图类地。其刚在西北。故地不满东南。人身之手足。所以右强于左也。要之人身之配天地。不过此一阴一阳之道。而医理之赞化育。不过此为升为降之理。微阳宜养。而亢龙有悔。微阴宜惜。而坚冰可畏。所以阳极则热。阴盛则寒。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渐。故上工不治已然。治未然也。宜降不宜升者。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盖不易以立其体。而后变易。以致其用。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守常亦不足以达变。易医之理。括于此矣。业医者。诚能融会内经。合之四圣之书。则阴阳聚散。剥复消长。一以贯之。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易危为安。转乱为治。所谓天地好生之心。圣贤仁孝之精也。非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不足与于此矣。夫医之有灵枢素问。犹儒之有六经。和缓庆意诸大家。皆能窥见奥微。吻合经旨。故其书传自内经。不列于学官。懦者斥为小道。荐绅家无称述之者。一二粗工。不过以索方书。求糟粕为绝技。故世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亦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余固研心有年。略见大意。聊次其所及知。及素所闻见者。叙述为篇。其于易医同原之理。或亦有一解云尔。康熙丙子年八月既望。嵩崖景日 东阳氏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景日 。字东阳。登封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史部地理类存目说嵩注)

  〔亡名氏医师秘笈〕二卷 存申赞皇序曰。秘笈一书。乃滇南云州学博李君九茎之祖上发公作。令山东聊城时。有隐君子。流寓其地。为人治病多奇效。乃父言恭公延之再三。其人誓不入官衙。后感其诚。出是书以授曰。读此可以为良医矣。次日其人即去。盖隐者之秘笈也。乾隆四十二年。顺宁太守佛尼勒捐资刻成。余适游宦滇南。因得之。余观是书所言。

  以太极阴阳。河图洛书。先后天之理。阐素问灵枢难经金匮之旨。发前人所未发。实医道之根源。而其脉证经药。

  又简而明。切而要。诚渡世之宝筏也。同志者勿忽诸。

  〔陈氏(治)证治大还〕四十卷 存〔李氏(菩)杂证要诀〕二卷 存〔治痧要略〕二卷 存〔端木氏(缙)医学汇纂指南〕八卷 未见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