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如此。竟不考传狱吏焚书之实。其伪不攻自破。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药方。别无中藏之名。普其弟子。宜有所集。窃意诸论非普辈不能作。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盖其方有用太平钱。并山药者。盖太平。乃宋熙陵初年号。薯蓣。以避浓陵偏讳。而始名山药。其余可以类推。然脉要及察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览者细为审谛。当自知之。

  俞弁曰。中藏经八卷。相传华元化撰。按唐书艺文志。有吴普集元化药方。别无中藏之名。普。广陵人。亲授业于元化之门。以术艺知名。今集中诸论。非普不能作。灵洞道土邓处中自序。元化外孙。因吊寝室。得此书于梦中。余窃疑其妄诞。论后附方。意者皆邓生增入之耳。如此黄煎丸。内有山药。古方名薯蓣。为避宋英宗讳。

  故易名山药。烧肝散内。有白术苍术。本草及古方书。止云术。不分苍白二种。牢牙地黄散细注云。此方。见僧文莹湘山野录。文莹宋僧。三者可证其出于邓生之手。览者当自知之。

  冯梦祯跋赵魏国书华氏中藏经并秘方真迹曰。此赵魏国晚岁养闲书也。录华氏中藏经四十七条。首尾俱不完。为二卷。而后附秘方六十道。别为一卷。分而复合。喜为润卿所有。笔法萧散。闲肆无意。意多 州先生王百谷董玄宰跋之详矣。而润卿复乞余一转语。余观古人以文章书画名后世者。类不肯虚其暇日。至于晚岁。娱老养闲。此意不废。

  相传魏公日课万字。佛道圣典。人间秘书。随意 洒。不 而走天下。况此三卷。二万余言。为秘论名方。是活人寿世。而希传者耶。晴窗雨轩。随拈一卷。焚香披阅。便可永日。慎卿其宝之。(快雪堂集)

  周锡瓒跋曰。世传医书。莫古于素问。王冰谓即汉艺文志之黄帝内经。然已不合于十八卷之数。况后出之书耶。惟求其是者信之而已。华氏中藏经。陈直斋书录解题云。一卷。宋史艺文志同。然魏志佗传。佗出一卷书与狱吏。吏不敢受。索火焚之。则佗之书久绝矣。何以至宋世而忽出耶。传又称其弟子吴普樊阿从佗学。普准佗治。

  多所全济。阿善针术。普年九十余。阿寿百余岁。则佗书虽不传。而弟子习其业者。亦可以着书传后。隋经籍志。

  载吴普撰华佗方十卷。华佗内事五卷。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枕中灸刺经一卷。普集华氏药方。新旧唐书。

  皆载于经籍艺文志。而宋艺文志。亦有华佗药方一卷。其书想北宋时。尚有流播。或多残缺。故其时名医缀辑。

  而成此书。别立名目。以托于华氏。且宋自建隆以来。甚重医学。干德初。考校医宦艺术。太平兴国间访求医书。

  其时王怀隐成太平圣惠方。李 详定唐本草。仁宗时。许希亦着神应针经要诀。宋重医学。几与唐之明法明算等。

  疑其书或出于此时。虽非元化之书。要其说之精者。必有所自也。书一刻于宋之闽中。为仓司本。一为楼攻愧钥所校本。余得旧钞本。前后多缺。无序文目录。并楼公跋。且避高孝两朝讳。疑即攻愧所校本。因取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而用一按字。注于下。以别于原注。并从攻愧集中。录跋附后。始得为完书。后附药方。吴本倍于此本。其相同者。仅二十方。余皆后人以意增入。非原书也。

  今悉依旧本。虽未得宋刊校补。然已与吴本迥别矣。书之可传。攻愧跋之已详。兹述其书之由来。而使世之学人。

  勿以魏志有火于狱之说。而疑之也。书凡一卷。后附方六十道。因为上下二卷云。乾隆五十七年。秋九月。茂苑周锡瓒识于枫桥之香严书屋。

  孙星衍序曰。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佗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稿赠余。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

  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

  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邓处中之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着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

  是根据宋本手录。元代不避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