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六经证。略取其要。而类集者也。别无发明。

  〔伤寒玉鉴新书〕宋志一卷(书录解题作二卷)佚陈振孙曰。伤寒证类要略二卷。玉鉴新书二卷。汴人平尧卿撰。专为伤寒而作。皆伸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屠氏(鹏)四时治要〕读书后志一卷 佚赵希弁曰。上永嘉屠鹏字时举所着。得文端公溪为之序。陈振孙曰。专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之类。杂病不与。

  〔陈氏(孔硕)伤寒泻痢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直龙图阁长乐陈孔硕肤仲撰。

  〔吴氏(敏修)伤寒辨疑论〕佚许衡序曰。先朝国医吴敏修着伤寒辨疑论。实得仲景伤寒之要。先生犹子璋辞后独有其书。顷尝幸得而详读之。概见先生医学之妙。尝谓医方有仲景。犹儒者有六经也。必有见于此。然后可与议医。然其文古。其义隐。

  学人读之。茫然不可涯 。今是书辨析疑似。类括药证。至发先贤之未发。恬后人之未悟。虽愚之不敏。一读且有开益。彼专门业医者。得是说而推之。所谓茫乎不可涯 者。当了然矣。目曰辨疑。夫岂徒云。己未冬十月戊戌。河内许衡序。

  〔刘氏(开)伤寒直格〕国史经籍志五卷 佚〔成氏(无己)伤寒论〕宋志一卷 佚按成氏注解伤寒论。及明理论之外。未闻别有所撰述。意是当指明理论第四卷论方者。张孝忠跋称论方一卷。

  岂据以致误者欤。然则论下。当脱一方字。

  〔李氏(庆嗣)伤寒纂类〕续文献通考四卷 佚〔伤寒类〕(金史本传作伤寒论)续文献通考三卷 佚

  卷三十二

  方论(十)

  〔刘氏(完素)伤寒直格〕三卷 存翟氏序曰。习医要用直格。乃河间高尚先生刘守真所述也。守真深明素问造化阴阳之理。比尝语予曰。伤寒谓之大病者。死生在六七日之间。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古今亦通谓之伤寒。热病前三日。太阳阳明少阳受之。热壮于表。汗之则愈。后三日太阴少阴厥阴受之。热传于里。下之则痊。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古圣训阴阳为表里。惟仲景深得其旨。厥后朱肱奉议作活人书。尚失仲景本意。将阴阳字释作寒热。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中间误罹横夭者。盖不少焉。不可不知也。予语守真曰。先生之论如此。

  何不辟此说。以暴耀当世。以革医流之弊。反忍而无言。何邪。守真曰。世之所集各异。人情喜温而恶寒。恐论者不详。反生疑谤。又曰。欲编书十卷。尚未能就。故弗克耳。今太原书坊刘生锓梓。以广其传。深有益于世。

  如宵行冥冥。迷不知径。忽遇明灯巨火。正路昭然。若有执迷。而不知信行者。固不足言。而聪明博雅君子。能于此者。原始反终。研精覃思。则其所得。又何待予之喋喋也。

  马宗素曰。守真刘先生注伤寒六经传受直格一部。计一万七千零九字。(伤寒医鉴)

  钱曾曰。仲景伤寒书。金河间刘守真深究其旨。着为直格。便于习医者要用。临川葛雍仲穆校刊之。附以刘洪伤寒心要为后集。马宗素伤寒医鉴为续集。张子和心镜为别集。于是河间之书。粲然可观矣。

  汪琥曰。伤寒直格。金河间刘完素撰。书凡三卷。其上卷则以十干十二支。分发脏腑。又四类九气五邪。运气有余不足。为病。及论七表八里等脉,此医书之统论。与伤寒不相涉者也。其中卷。则论伤寒六经。表里主疗之法。下卷则自仲景麻黄桂枝汤外。复载益元散。凉膈散。桂苓甘露饮。共三十四方。推其意。以仲景论寒热二证不分。其方又过于辛热。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直方格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旧本皆题金刘完素撰。伤寒直格方。大旨出入于原病式。而于伤寒证治。议论较详。前序一篇。不知何人所撰。马宗素伤寒医鉴。引平城翟公宵行遇灯之语。

  与此序正相合。殆即翟公所撰欤。医鉴又云。完素着六经传变直格一部。计一万七千零九字。又于宣明论中。集紧切药方六十道。分六门。亦名直格。此书有方有论。不分门类。不能确定原为何种。卷首又题为临川葛雍编。

  盖经后人窜乱。未必完素之旧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上卷分别表里。辨其缓急。下卷则载所用之方。其中传染一条。称双解散。益元散。皆为神方。二方即完素所制。不应自誉至此。考原病式序。称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方。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今检宣明论中。已有伤寒二卷。则完素治伤寒法。已在宣明论中。不别为书。二书恐出于根据托。然流传已久。姑存之以备参考云。

  按刘守真伤寒治法。据马宗素及翟公语。宣明论外。似别有一书。则此书未全出于根据托。若伤寒标本。味其旨趣。觉非完素所撰。葛雍字仲穆。号华盖山樵。临川人。以镏洪心要。马宗素医鉴。常德心镜。校刊于直格卷后。医统正脉。辑入其书。特于直格一书。题临川葛雍编。提要仍以为是书经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