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县人。精医学。着活人总括。医学真经。宜指方论。行于世。

  按上见于也是园书目。

  〔察脉总括〕一卷 存〔黎氏(民寿)决脉精要〕一卷 存〔李氏( )脉歌〕未见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脉髓〕未见按上见于濒湖脉学。

  〔李氏(杲)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一卷 存按此书收在于医统正脉中。题曰丹溪先生朱震亨彦修父着。然其六气全图说。称予目击壬辰首乱已来。民中燥热者。多发热痰结咳嗽。重以医者不识时变。复投半夏南星。以益其燥热。遂至嗽血痰涎逆涌。咯吐不已。

  肌肉干枯而死者多矣。平人则两寸脉不见。两尺脉长至半臂。予于内外伤辨。言之备矣。余因疑此书似非朱震亨所着。辄阅李明之内外伤辨序。称其书已成。陵谷变迁。忽成老境。束之高阁。十六年矣。后为昆仑范尊师所奖。

  更就成之。时丁未岁也。考丁未。即元定宗三年。以长历溯之。十六年当金哀宗天兴元年。岁次壬辰。则其所言。

  与书中壬辰首乱以来之语相符。又内外伤辨曰。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

  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云云。则其言凿凿可证。乃如此书实出于明之之手。其移甲付乙。

  盖明时书估之所致。吴勉学遂刊于正脉中而不改者。抑何失检之甚矣。书中阴阳关格图说载丹溪先生曰。阴乘阳则恶寒。阳乘阴则发热。是亦系妄人之所搀。当抹杀之。

  〔张氏(璧)脉谈〕佚徐春甫曰。张璧。元素之子。得父业。号云岐子。名著当时。有脉谈行世。(医统)

  〔严氏(三点)脉法撮要〕一卷 存周密曰。近世江西有善医。号严三点者。以三指点间。知六脉之受病。世以为奇。以此得名。余按诊脉之法。

  必均调自己之息。而后可以候他人之息。凡四十五动为一息。或过或不及。皆为病脉。故有二败三迟。四平六数、七极、八脱、九死之法。然则察脉固不可以仓卒得之。而况三点指之间哉。此余未敢以为然者也。或谓其别有观形察色之术。姑假此以神其术。初不在脉也。(齐东野语)

  〔张氏(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脉诀〕一卷 存自序曰。宋淳熙中。朱文公守南康间。隐居崔紫虚名嘉彦者。结庵西原山。乃别筑卧龙庵。绘象孔明其中。

  崔君及己列左右。时往还。叩养生济世术。盖崔以策干时贵赵唯相。不用而肥遁者。养生济世。固其余事。公亦欲但如此。而口传心授。竟为复真刘先生开。发而行之。今两山南北名医之流。悉自刘氏。吾师宗阳朱炼师脉明。

  最为得传者。大德辛丑。既从炼师得崔刘四脉。玄又乃扩其意。为之图并歌括。以教稚子。肄业习不至 格。因图卷端。玄白老人书。

  〔玄白子相类脉诀〕一卷 存玄白子曰。余读脉经。常为十类。脉析其义。而又恨夫脉之相类者。犹未止此也。作疑脉韵语。

  〔玄白子诊脉八段锦〕一卷 存〔脉法微旨〕一卷 存〔姚氏(宜仲)诊脉指要〕佚吴澄序曰。俗间误以脉诀机要为脉经。而王氏脉经。观者或鲜。 江姚宜仲三世医。周秋阳周嘉会。儒流之最也。丞称其善脉。其进于工巧可知。增补断病提纲。殆与钱闻礼伤寒百问歌同功。诊脉一编。父经子诀者也。

  为医。而于医之书。医之理。博考精究如此。岂俗医可同日语哉。余不治医。而好既其文。脏腑各六。三在手三在足。医所诊一寸九分。乃手太阴肺经一脉尔。于肺之一脉。而并候五脏六腑之气。其部位也。脉要精微论言之。

  下部候两肾。中部左肝右脾。上部左心右肺。心包与心同位。所谓在内以候膻中。是也。而不寄诸右命门之部。

  陈无择脉偶。盖十得八九。而未之尽。何也。脉书往往混牢革为一。有牢则无革。有革则无牢。夫牢者坚也。经云。紧牢为实。又云。寒则牢坚。革者。寒虚相搏之脉也。而可混乎。脉之名状。浮沉实虚。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也。弦弱。犹弓之有张弛。牢滞。犹物之有坚硬。匹配自不容易。抑有难辨者焉。洪散俱大。而洪有力。

  微细俱小。而微无力。芤类浮也。而边有中无。伏类沉也。而边无中有。若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若鼓皮。

  而如如不动者。革也。洪微也。散细也。芤之与伏也。动之与革也。亦其对也。二十四者之外。促结代。皆有止之脉。疾而时止。曰促。徐而时止。曰结。虽有止。非死脉也。代真死脉矣。故促结为对。而代无对。总之凡二十七。宜仲有脉位脉偶二条。因附鄙说。其然欤。其不然欤。裁之可也。(临川吴文定公文集)

  〔朱氏(震亨)丹溪脉诀〕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澹生堂书目。

  〔丹溪脉法〕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滑氏(寿)诊家枢要〕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题词曰。天下之事。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