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未免朱紫之混。盖时珍书多主考订。希雍书颇喜博辨。璐书则惟取发明性味。辨别功过。使制方者易明云。”吴县志曰。张璐字路玉。吴之明医也。能审虚实决死生。又所着伤寒大成。诊宗三昧。医通。衍义诸书。梓行于世。

  〔陈氏(治)药理近编〕一卷 存〔王氏(子接)绛雪园得宜本草〕一卷 存〔黄氏(元御)长沙药解〕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长沙药解四卷。国朝黄元御撰。张机伤寒论。共一百十三方。金匮玉函经。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书所用之药。共一百六十种。元御各为分析排纂。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某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然药有药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药有用药之经纬。此无定者也。故有以相辅而用者。有以相制而用者。并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此当论方。不当论药。但云某方有此药。为某证而用。某方有此药。又为某证而用。是犹求之于筌蹄也。

  〔玉楸药解〕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玉楸药解四卷。国朝黄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别号也。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议论有可用者。

  有不可用者。乃别择而为此书。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

  〔吴氏(仪洛)本草从新〕六卷 存自序曰。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

  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夫医学之要。

  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故拙着医学十种。其一曰一源必彻。其二曰四诊须详。于经义病情。必斟酌群言。而期于至当也。而又念天之生药。凡所以济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能精悉其气味。则于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然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自来注本草者。古经以下。代有增订。而李氏纲目。为集大成。其征据该洽。良足补尔雅诗疏之缺。而备医学之用。则病其稍繁。踵之有缪氏之经疏。不特着药性之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中多所发明。而西昌喻嘉言颇有异议。最后新安汪氏祖述二书。着备要一编。卷帙不繁。而采辑甚广。宜其为近今脍炙之书也。独惜其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余不揣固陋。取其书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旧文。参以涉历。以扩未尽之旨。书成。名曰本草从新。付之剞劂。庶几切于时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余数种。将次第刊布。与有识者商之。乾隆丁丑岁三月上巳日。澉水吴仪洛遵程书于硖川之利济堂。

  〔沈氏(金鳌)要药分剂〕十卷 存自序曰。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经。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

  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甚详。而十剂之说。诚足尽药之用。以为根据矣。隐居陶氏续入寒热二条。仲淳缪氏以寒有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二剂。夫缪之訾陶。其说良是。但即升降二义绎之。十剂中。如宣轻则兼有升义。泻滑则兼有降义。且诸药性。非升即降。

  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别无不升不降。专为宣通等性者。则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药。不得别立二门。次于十剂后。宜之才以十剂为药之大体。靡所遗失也。自神农着本经。

  历代药性书。悉以草木金石等。根据类相次。读者几忘十字之义。并忘药有此十种之性。宜其制方用药。相反相戾。

  错杂以出之也。余辑是书。爰据十剂。以分门类。非敢好异。欲阅者晓然于药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庶临症时可无背云尔。沈金鳌自书。

  〔赵氏(学敏)本草话〕二十二卷 未见〔奇药备考〕六卷 未见〔药性元解〕四卷 未见按上见于汇刻书目。

  卷十五

  食治

  〔神农黄帝食禁〕汉志七卷 佚〔神农食忌〕宋志一卷 佚〔黄帝杂饮食忌〕七录二卷 佚〔老子禁食经〕隋志一卷 佚〔崔氏(浩)食经〕旧唐志九卷 佚自序曰。余自少至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供祭祀。虽有功力。

  不任僮使。常自亲焉。昔遭丧乱。饥馑仍臻。 蔬糊口。不能具其物用。十余年间。不复备设。止妣虑久废忘。

  后生无所知见。而少不习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聪辩强记。皆此类也。亲没之后。遇国龙兴之会。平暴除乱。招定四方。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浓。牛羊盖泽。资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粱肉。

  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不可复得。故序遗文。垂示来世。(北史本传)

  〔刘氏(休)食方〕七录一卷 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