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上池杂说
书名:上池杂说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正文

属性:人以阳气为主,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近世医工乃倡为补阴之议,其方以黄柏为君,以
知母、地黄诸寒药为佐,合服升斗以为可以保生,噫!左矣。人之虚劳不足,怠情嗜卧,眩运
痹塞,诸厥上逆,满闷痞隔,谁则使之?阳气亏损之所致也,乃助其阴而耗其阳乎?人之一
身,饮食男女,居处运动,皆由阳气。若阴气则随阳运动而主持诸血者也。故人之阳损,但当
补之、温之,温补既行,则阳气长盛而百病除焉。
医之用术,惟吐利汗下与解表攻里之法耳,不能一病而自为一法也。今人遇病立方,
动辄二十余品,少亦不下数品,岂知仲景诸名医之心法哉!吾观古人率用成方加减,不过一
二味,非有违戾,未尝辄易,正谓宜汗、宜吐、宜下、宜解表里者。病情有限,故攻病之法,亦
有限也,岂得动用已见,随意立方耶?药性有刑反忌宜,处味既多,莫识其性,为害不少。故
余欲世人,须洞识病情,恪遵古剂而后可。
药笼中物,何所不可用,贵当病情耳。今医工见药味平缓者,肆意增损,呼为医中王
道,人亦利其无患而药就之。若稍涉性气猛利之药,则束手不敢用。稍用之人,争指为野狼虎,
不之近噫。工师断木,尚取斧斤之利者,于用药,则取其钝而舍其利何哉?以此知不敢用猛
烈之药,皆不深脉理,不明病情者也。
邵尧夫曰∶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诸病孰非起于情耶?盖人生以气为主,情过喜则
气散,怒则气升,哀则气消,劳则气耗,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欲则气倾,寒则气收,灵则气
泄,病由之作矣。识破知节,病亦少损。若着物不止,不为有生患哉?故君子贵保性而不任
情,斯养气延年之术也。
病者去而来复已而复作者,阳衰而不能制疾故耳。今不能养阳而屡事攻击,有疾者,
利则易生矣。有寒者,寒去则里虚矣。有疾者,积下则胃寒矣。其病至复作也奚疑?故凡病
情一去之后,即当颐神养性,放下万缘,调息百日,以生阳气,迨于阳气既盛,则阴邪不能
干,而旧疾无自作矣。若病情少事闲,即事酬应,啸傲如常,至于复作,则危期将至矣。
先大夫有训云,元气与脾气原无二致,人之元气充足,则脾气自然磨运而元气愈充,若
元气虚眇,则脾不能运而胀满,痞气之疾作矣。不肖素禀衰弱年来,脾眚时作,因有感于
先君至,教谨识于此。
余幼抱脾眚饮食下辄作胀满,思之未得其原,尝读东垣论云∶气聚于脾中不得散,故
时作胀满诚中现情矣,但未解治之之方也。后读《医学拾遗》治痞论云∶热既在上,则内中寒
凝而气不下行,故当用热药以温中焦,而下引其热,使热得降也。又《产后论》云∶非由血能
抢心,乃荣卫不充,中焦不治,气失所根据,而上奔于心耳。夫气聚则行寒则凝,行则病散,凝
则疾生。邪气乘虚,不在淤血之有无,故干姜为产后要药,辛热故也。但当温暖正气,以致
和平,则百疾无由生也。以此互观,则东垣气聚脾中之旨,昭昭明矣。
附子、大黄,医者俱畏而不用,然往往有因而得力者。尝闻许北门云∶昔患脾泄,经年
不愈,请教于郑澹泉,令用枣附丸。附子用童便煮制,经日末之枣肉炼为丸根据服,神验。近
学院谢蚪蜂,每日进枳壳大黄丸二三服,神才清爽。都宪张庐山止之弗听,而谢体质愈充。
药性之宜于人,非庸医所能识也。
今之治目者,大都用凉药点治,不知目
者,血之华,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古人点目以冰片、干姜,所以散其邪于外也。故精明之
府,不可一毫楂滓,当外传热药以散其邪,则睛膜舒转;内用温药以和其血,则血脉通利。
目未有不可治者,但外用热药,若甚痛不可忍,然拔去邪毒,所谓一劳永佚者,此医药拾
遗之论揭之。
目得血而能视,血冷则凝,此理易明也,而医则罕知之。邻有管连云之乃眷目患沿眶
红烂,数年愈甚,百计治之,不能疗为。延吴御医诊之,曰∶吾得之矣。为治大热之剂,数服,
其病如脱,目复明。问之曰∶此不难知也。此女人进凉药多矣。用大热剂则凝血复散,前药
皆得奏功,此可为治眼之良法。吴忘其名,专用附子、人呼为吴附子云。
高安姚姓年三十时,患弱气息仅属,亦涉医书,欲取附子服之,初皆疑弗与,后病将殆,
不得已听之,服至一斤许,疾遂愈,生三子。今近七旬,常疑其或作附毒,竟无也,虽老犹间服之不辍。
顾色泉老医,年六十有五,因盛怒,疽发于背,大如盂,四围色黑。召疡医治之,用冷药
敷贴,敷已觉凉,约七八日后,为用刀去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