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行圣贤之道。对于人民,能够尽一分力,总应该尽就是了。”后来谈谈,又谈到政治上及德行上去。
  善卷一番话,说得帝尧非常倾倒,五体投地,当下就北面以师礼事善卷。善卷一定不敢受,禁不得帝尧固请,又经羲叔等再三说辞,善卷方始承认。自此之后,帝尧就在附近住下,无日不到善卷处去请教。
  一日,谈到三苗国所行的政治,没有几年功夫,竟能够风行全境,并且及于邻国,效力如此之大,有点不可解。善卷道:“这个亦不难解的。古人有句话,叫作‘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古来君主,口口声声,总说是行圣贤之道,尊崇圣贤,其实按下去,何尝真能行圣贤之道。不要说不能自己躬行实践,就是他所出的号令,所用的方法,亦都与圣贤之道相违背,不过将那圣贤之道挂在口中,做一个招牌罢了。上以是求,下以是应。所以满天下的读书人,个个都是读圣贤之书,但是算起来,真正能学圣贤的有几个?这个就叫作‘五谷虽美而不熟’,不但无所用之,而且徒然消耗了无数的财物、气力与光阴,养成作伪之风而已。三苗的政治,虽与圣贤之道大相反背,但是他君臣上下抱定宗旨,一心一意,切实去施行,所以效力非常显著。譬如荑稗,既经成熟,就可以暂充饥了。自古以来,讲治道的很多,有的主张清净无为,有的主张道德化导,有的主张尚刑名,有的主张重杂霸。主张各不同,美恶各不同。总而言之,能够本了他的主张,切切实实去做,未有不成功,否则决不会得成功。不知帝意以为何如?”
  帝尧正要再问,忽见外面递到大司徒的奏报。帝尧一看,原来是考监明病重,群医束手,要赶巫咸回去,并请帝无事即速归。帝尧到此,父子情深,不免忧虑,便想归去,当邀善卷一同入都。善卷是个隐士,执定不肯。帝尧只得将善卷现在所居住的山和地统统封了善卷,方才起身。后来这座山,就取名叫善德山。所谓地以人传了,闲话不提。
  且说帝尧与群臣辞了善卷,急急言归,一路上诸侯的迎送帝尧的尉劳,自不消说。一日到了西夏国,那国君出来迎接。
  帝尧细细考查他的政绩,发现两项大弊病:一项是贪。借口种种政费,专门搜刮百姓的财物,以供一己之淫乐奢侈,以至百姓困苦非常,怨声载道。一项是武备废弛。全国之中,兵甲不完,守备毫无;托名治国尚文德不尚武力,实则省了这笔用款下来,可以人自己之私囊,供自己之挥霍。当下帝尧不禁大怒,一则怒他的虐民;二则三苗在南方,早有异谋,其志不校西夏逼近三苗国,人民困苦,必定投降三苗,是所谓为渊驱鱼。
  武备废弛,万一三苗窃发,乘间北上,何以御之?所以将那西夏国的国君,切实责备一番,使他改过。哪知西夏国君自以为是,竟无悛改之志。帝尧不得已,乃下令废他为平民。又叫老将羿率领兵士,将他的社稷宗庙统统毁去,那西夏国从此就亡了。帝尧这次率兵巡守,那三千个人到此地总算用了一用。
  西夏国既亡,帝尧亦就此匆匆归去。到得平阳,不料考监明早已呜呼。原来考监明人甚聪敏,而身体素弱多玻帝尧临行时,既然限定他功课,叫他修习,考监明天性好学,孜孜不倦,加以父命,益发焚膏继晷,尽夜不息,因此身体不免更差。
  后来又听说帝尧在南方,患病甚重,来叫巫咸,不免心中一急,病更加增。巫咸又往南方,医治不得其人,遂致不起。那时百姓知道了,都说帝尧教子太严之故,体弱多病之幼童,怎样可以如此督责他读书呢。后世记载上,便有“尧杀长子”之说,其实并非故杀呀。闲话不提。
  且说帝尧到了平阳,知考监明已死,父子之情,不免伤感,但亦只能勉强遏抑。后来正妃散宜氏得生一子,取名叫朱,那考监明之死,便渐渐忘怀了。一日视朝,得到华邑的奏报,说道:“太华山上现在发现一条大蛇,六足四翼,甚为奇怪。查到志书,知道这蛇名叫肥(虫遗),现则天下大旱。究竟可信与否不可知。但既有此说,且关系天下,不敢不以奏闻。”帝尧看了,就向大司农道:“去年朕遇到洪崖仙人,曾说天有大变大灾。现在果有此异物出现,不要就是旱灾吗?天数虽定,人事总不可不尽,汝去预备吧。”大司农答应,立刻发文书通告天下,叫他们修缮隍池陂泽,蓄储水量,并修理种种取水之物,不在话下。
  一日,帝尧得到消息说道:“藐姑射山上,那四个老者又在那里聚会呢。”帝尧听了大喜,立刻轻车简从的跑去。好在路不远,不半日就到。走到半山,只见一间草屋,外面石上,坐着四个人,许由就在其内。帝尧慌忙上前,先与许由行礼,并恳介绍谒见三位太老师。许由介绍过了,一个白须老人是王倪,一个面貌嵌奇古怪的是啮缺,一个矮小苍髯、面色如婴儿的是被衣。当下帝尧都见过了。大家都让坐,帝尧坐了,便细细地向四人请教,直谈到日平西山,不觉五中倾悦,莫可名言。
  但是他们所谈的。究竟是什么话呢?不但做书的人不能杜撰,就是前代著书的人,亦不敢言,只能记着几句,叫作:“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育然丧其天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