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梁书》、《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作『赞』。张乙本、训故本同。畲本作『』。按《说文》并部:『,废也;一曰偏下也,,或从兟从日。』则『赞』、『』均为『』之误「替」为「」之俗体。《时序》篇赞『崇替在选』,尤其明证。《国语楚语下》:『蓝尹亹曰: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即『崇替』二字所本也。」《考异》:「按:『赞』字非。《时序》篇:『崇替在选。』《国语楚语下》:『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从『替』是。」按《魏书尒朱荣传》:「(诏曰)虽复伊霍宣翼之功,桓文崇赞之道,何足以髣髴鸿踪,比勋盛烈。」其语境与此异,此作「替」是。
怡畅于知音。
「怡畅」,黄本作「怊怅」,黄校:「元作『怡畅』,王性凝改。」《校证》:「『怊怅』原作『怡畅』,梅据王嘉丞改。王惟俭本正作『怊怅』。按作『怊怅』是,《梁书》正作『怊怅』,《明诗》篇、《风骨》篇亦有『怊怅』语。」《义证》:「『怊怅』,元刻本、弘治本以下诸明刻本并作『怡畅』。……『怊怅』,惆怅。《楚辞七谏谬谏》:『然怊怅而自悲。』」《校注》:「按《梁书》正作『怊怅』;《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畲本、张乙本、何本、训故本、别解本、谢钞本、冈本、尚古本同。王改是也。舍人于《知音》篇中所露怊怅之情,极为显明。若作『怡畅』,则非其指矣。」《补正》:「《明诗》、《风骨》二篇中均有『怊怅』语。」按《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李善注:「悠悠,远貌。忽忽,迷貌。言人神悠悠然远,迷惑不知所断。《楚辞》曰:『怊怅而自悲。』王逸曰:『怅,恨貌。怊,耻骄切。』」从黄本改。
彰乎大易之数。
范注:「《易上系》『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焦循《易》通释:『大衍,犹言大通。』『大易』,疑当作『大衍』。」《校注》:「按范说是。凌廷堪《祀古辞人九歌》:『探大衍兮取数。』《校礼堂集》卷六。已疑『易』字为误矣。」《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按彦和据《系辞》之文,故意改『大衍』为『大易』。以『大易』称《易》之例,见《正纬》第四,又见《抱朴子喻蔽》篇。」按:《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注:「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作「衍」是,从《汇校》改。
夫铨序一文为易。
《校证》:「《梁书》『序』作『叙』。」《义证》:「何义门批:『序一作叙。』」
虽复轻采毛发。
「复」,黄校:「一作『或』。」《校证》:「《广文选》『复』作『或』,谢校作『或』。」又:「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日本刊本、《读书引》『采』作『采』。」《校注》:「『复』,黄校云:『一作或。』徐云:『《梁书》作虽复;伯元改为或,又重下或字。』何焯改『或』。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谢钞本、四库本作『复』,从梅本出者未列。与《梁书》同。《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畲本、张乙本作『或』。《论说》、《封禅》、《定势》三篇,并有『虽复』之文,则作『复』是。《文镜秘府论》(北卷)《论属对》篇(句端)有『假令、假使、假复……虽令、虽使、虽复』条。」《考异》:「按:从『复』是,下文已有『或』字。」
亦不可胜数矣。
范校:「黄校(不下)有『可』字。」《校证》:「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不』下有『可』字。谢、徐校俱删『可』字。」又:「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无『矣』字。」《校注》:「冯舒于『不』下沾『可』字。按元本、弘治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并有『可』字。以《程器》篇『不可胜数』例之,冯沾『可』字是也。」《补正》:「谢兆申、徐校删『可』字,非是。」
及其品列成文。
「列」,黄校:「一作『许』。」范校:「铃木云:《梁书》作『评』。」《校证》:「畲本、《广文选》、《梁书》『列』作『评』,冯本墨钉。黄注云:『一作许。』『许』当作『评』。王惟俭本『品列』作『评品』。」《校注》:「『列』,黄校云:『一作许。』徐校『评』。何焯校同。按《梁书》、《广文选》、《经济类编》、《汉魏六朝正史文选》作『评』;畲本、张乙本、训故本同。徐、何校是也。元本、王批本空一格,弘治本为一墨钉。黄氏校语『许』字,当为『评』之误。」《汇校》:「按:杨说是,当从其改。唯云『元本空一格』,恐未的确。此行自『载』字迄『列』共佚十字,而在『列』字位尚遗墨钉一半,疑亦如弘治本为一墨钉。」按《世说新语文学》:「习凿齿史才不常,……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从《梁书》勰本传改。又按《类聚》卷四十四引晋贾彬《筝赋》曰:「宾主交欢,声铎品列。」疑此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