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误『贱』。左哀公十四年《传》:『需,事之贼也。』此彦和所本。」《考异》:「按:句本左哀十二年:『需,事之贼也。』《御览》误。」按范注:「《左传》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贼。』《释文》:『需,疑也。』……若意见浮杂,迟疑失断,亦文之贼也。」王校是。
或片接以寸附。
「片」,黄本作「尺」,黄校:「一作『片』。」《校证》:「『尺』,旧本作『片』,黄注本改『尺』。案《御览》正作『尺』。」《考异》:「按:从『尺』是;上言首尾;此言尺寸正合。」按此承上文「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而言,作「尺」是。从《御览》、黄本改。
夫能悬识凑理。
《校证》:「『腠』原作『凑』,据两京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改。」《补正》:「『腠』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凑』;《子苑》、《文通》引同。按『腠』字是。『悬识腠理』,用扁鹊见蔡桓公《史记扁鹊传》、《新序杂事二》作齐桓侯。事,见《韩非子喻老》篇。」《考异》:「按:《说文》无腠字。《仪礼乡饮酒》:『礼进腠。』注:『肤理也。』又凑,《说文》:水上人所会也。又聚也。此言『凑理』,据下文『节文』二字,是聚会众理之意;宜从『凑』是。别如凑、腠、揍、辏,皆为后起通假,《释文》作进奏。注云:『又作腠,同。』王校改误,不可从。」郭注改「悬」为「玄」,云:「『玄』元作『悬』,声之误也。玄、弦、悬常通用,如玄圃、弦圃、悬圃,一也。玄,妙也。」按凑通腠,说见上。郭注改「悬」为「玄」,非是。《类聚》卷七十四引梁元帝《职贡图赞》曰:「悬识留侯之貌。」卷七十七引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曰:「豫言未兆,悬识他心。」均其证。
然后文节自会。
「文节」,黄本作「节文」,黄校:「一作『文节』。」《校证》:「『节文』原作『文节』,黄注本乙。案《御览》正作『节文』。《诔碑》、《章表》、《书记》、《定势》、《镕裁》、《章句》诸篇,俱有『节文』语。」《补正》:「『节文』,黄校云:『一作文节。』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文节』。按《御览》引作『节文』,是也。《诔碑》、《章表》、《书记》、《定势》、《镕裁》、《章句》五篇,并有『节文』之词;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文节』误。《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即舍人『节文』一词所本。」《考异》:「按:从『节文』为长。」按《魏书礼志二》:「且礼有升降,事有文节,通时之制,圣人弗违。」「文节」,其义与「节文」同。《孟子离娄上》:「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赵注:「礼义之实,节文事亲、从兄,使不失其节,而文其礼敬之容,故中心乐之也。」焦循《正义》:「太过则失其节,故节之;太质则无礼敬之容,故文之。」《史记礼书》:「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太史公自序》:「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汉书艺文志》:「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叔孙通传》:「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儿宽传》:「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匡衡传》:「物有节文,以章人伦。」颜注:「物,事也,事事皆有节文。」《后汉书应劭传》:「蠲去复重,为之节文。」「节文」自孟子以之论礼,后多承之,应劭始以论律,彦和更以论文耳。从《御览》、黄本改。
豆之合黄矣。
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五『豆』作『石』,『黄』作『玉』。」范注:「『豆之合黄』,未详其说。《御览》引作『石之合玉』。(铃木)校勘记:『石之合玉,谓玉石之声,其调和合也。』」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案『豆』疑当作『白』(蕲春黄氏说)。本书《颂赞》篇:『徒张虚论,有如黄白之伪说。』黄注引《吕氏春秋(别类篇)》曰:『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是其义。」潘重规《读文心雕龙札记》:「先师黄君曰:『豆疑当作白。』……白谓锡,黄谓金,金锡合冶以为剑。《考工记》:『金锡之齐。』是其义也。又《颂赞》篇:『徒张虚论,有如黄白之伪说。』则本书固已黄白连用矣。」徐复《文心雕龙刊误》:「『豆之合黄』四字,宋本《御览文部一》引作『石之合玉』,较为近之。惟『合』疑『含』字之误。此正承上『悬识凑理』句言之。《明诗》篇云『叔夜含其润』,宋本《御览文部一》引『含』讹作『合』,其误正同。又班固《宾戏》曰:『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韫正训含,可以移释此句。」《斟诠》云:「言玉产于石中,为石之结晶体,与石合而为一者也。《说文》:『玉,石之美者。』……《文赋》:『石韫玉而山晖。』皆石玉相合之证。」(上四说均引自《义证》)《校注》(一九五九年版):「『豆之合黄矣』,《御览》五八五引作『石之合玉矣』。按两文皆通,盖喻附会之确切也。」《校证》:「『石之合玉』原作『豆之合黄』。黄侃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