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牢以下。虽非旧典,贵减牺牛。
○请汴州街城门权挂一宫门牌额奏
汴州在梁室朱氏称制之年,有京都之号。及唐庄宗平河南,复废为宣武军。至明宗行幸之时,掌事者因缘修葺衙城,遂挂梁室时宫殿门牌额。当时识者,或窃非之。一昨车驾省方,暂居梁苑。臣观衙城内斋阁牌额,一如明宗行幸之时,无都号而有殿名,恐非典据。臣窃寻秦汉以来,寰海之内,銮舆所至,多立宫名。近代隋室,於扬州立江都宫,太原立汾阳宫,岐州立仁寿宫。唐朝於太原立晋阳宫,同州立长春宫,岐州立九成宫。宫中殿阁,皆题署牌额,以类皇居。臣伏准故事,请於汴州衙城门权挂一宫门牌额,则其馀斋阁,并可以取便为名,庶使天下式瞻,稍为宜称者。
○请改定十道图奏
内铨见行用十道图,除旧雒都并都外,有新升京都及节度防御团练等,名目不一。又自明宗已来,回避庙讳,所改州县名,多未结入十道图。铨司入官之时,格式旋简元敕施行,未曾添入十道图,无所准的。请下当司改定。
○进大周刑统奏
侍御史知杂事张等九人奉诏编集刑书,悉有条贯。兵部尚书张昭等一十人参详旨要,更加损益。臣质臣溥据文评议,备见精审。其所编集者,用律为主,辞旨之有难解者,释以疏意。义理之有易了者,略其疏文。式令之有附近者次之。格敕之有废置者又次之。事有不便於今,该说未尽者,别立新条於本条之下。其有文理深古,虑人疑惑者,别以朱字训释。至於朝廷之禁令,州县之常科,各以类分,悉令编附。所冀发函展卷,纲目无遗。究本讨源,刑政咸在。其所编集,勒成一部,别有目录,凡二十一卷。刑名之要,尽统於兹。目之为《大周刑统》。欲请颁行天下,与疏律令式通行。其刑法统类开成格编敕等,采掇既尽,不在法司行使之限。自来有宣命指挥公事,及三司临时条法,州县见今施行,不在编集之数。应该京百司公事,逐司各有见行条件,望令本司删集,送中书门下,详议闻奏。
○奏改乐章疏
昔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大武也。周室既衰,王纲不振,诸乐多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秦汉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贞观中有秦王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废。俟国家偃伯灵台,即别召工师,更其节奏,今改其名,具书如左。祖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请改“治安之舞”,武舞曰“凯安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请改十二和乐奏
昔周朝奏六代这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其宾祭常用,别有九夏之乐,即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前朝祖孝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臣今改“和”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也。十二成乐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成”。祭地奏“顺和”,请改为“顺成”。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和”,请改为“肃成”。皇帝临轩奏“大和”,请改为“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请改为“弼成”。皇帝食举及饮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皇帝受朝皇後入宫奏“正和”,请改为“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成和”,请改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郊庙俎入奏“雍和”,请改为“も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请改为“寿成”。祖孝孙元定十二和曲,开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制作礼法,动作典故。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辄益三和,有乖稽古。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宣和”,请为师雅之乐,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礻戒和”,请废,同用“弼成”。享先农耕奏“丰和”,请废,同用“顺成”。已上四舞十二成雅乐等曲,今具录合用处所及乐章首数,一一条例在下。
○详定雅乐疏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器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於管弦,宣之於钟石。然後覆载之情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色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於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