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论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至苍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反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原夫史氏之书於册也。是使後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喻,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後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於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耶!”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足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藉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於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然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辩易九六论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孔颖达云:阳尊复兼乎阴,阴不能兼乎阳也。他日,余与董生言及《易》,生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征诸揲蓍。夫端策者,一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四;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於指间者十有三策焉。其馀三十有六,四四而运,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六策也。”一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九;再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於指间者二十有五策焉。其馀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少阳之数。分措於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馀二十有八,四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分措於指间者十有七策。其馀三十有二,四四而运得八。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
且夫筮为乾者常遇七,斯乾矣;常遇九,斯得坤矣。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坤矣,常遇六,斯得乾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案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於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ⅶⅶ}(艮下,艮上)之随{ⅲⅲ}(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馀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史以为东宫实幽也,遇此为不利。故从变爻而占,苟以说於姜也。何则?卦以少为主,若定者五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变与定均,即决以内外。今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惧不吉而更之,故曰“是谓艮之随”。“是谓”之云者,苟以说也。故穆姜终死於东宫,与艮会耳。而杜元凯於此注,以为杂用《三易》,故有遇八之云,非臻极之理也。
刘子曰:余与董生言九六之义,信与理会,为不诬矣。余又於左氏二书参焉,若合形影然。而世人往往攘臂於其间曰:生之名孰与颖达著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持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贱视,(五奸反)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後学。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第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二法天,故益成奇。第三人极法天,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谓之少,与一同)。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馀三十六策,四四运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第三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
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馀二十四策,四四运之得六,为老阴。故《易系辞》云:“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