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谘:亦应寄言轨物,非复无相。令旨答:轨物义边,理非无相;所言无相,本谈妙体。
  又谘:真实本来,无相正应以此轨物;何得隐斯真实,强生言相?令旨答:真实无相,非近学所窥。是故接诸庸浅,必须寄以言相。
  光泽寺法云谘曰:未审法身常住,是万行得否?令旨答曰:名道相道中,万行所得。
  又谘:既为万行所得,岂是无相,若必无相,岂为万行所得?令旨答:无名无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
  又谘:实有万行,实得佛果,安可以无相,全无所得?令旨答:问者在心,谓实有万行;今谓万行自空,岂有实果可得?
  又谘:见有众生修习万行,未审何故全谓为无?令旨答:凡俗所见,谓之为有;理而检之,实无万行。
  又谘:经说常住,以为妙有;如其假说,何谓妙有?令旨答:寄以名相,故说妙有;理绝名相,何妙何有?
  庄严寺僧谘曰:无名无相,绝相智不?能知绝相绝知,何得犹有身称?令旨人曰:无名无相,曾有何身?假名相说,故曰法身。
  又谘:亦应假名相说,是智所照;何得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令旨答:亦得寄名相,慧眼所得。
  又谘:若慧眼能见,则可以知知;若智不能知,则慧眼无见?令旨答:慧眼无见,亦无法可见。
  又谘:若云无见,有何法身?令旨答:理绝闻见,实无法身。
  又谘:若无法身,则无正觉;正觉既有,法身岂无?令旨答:恒是寄言,故有正觉;正觉既在寄言,法身何得定有?
  宣武寺法宠谘曰:未审法身之称,为正在妙体,金姿丈六,亦是法身?令旨答曰:通而为论,本迹皆是;别而为语,止在常住。
  又谘:若止在常住,不应有身;若通取丈六,丈六何谓法身?令旨答:常住既有妙体,何得无身?丈六亦能轨物,故可通称法身。
  又谘:若常住无累,方称法身;丈六有累,何谓法身?令旨答:众生注仰,妄见丈六;丈六非有,有何实累?
  又谘:若丈六非有,指何为身?令旨答:随物见有,谓有应身。
  又谘:既曰应身,何谓法身?令旨答:通相为辨,故兼本迹;核求实义,不在金姿。
  灵根寺慧令谘曰:未审为以极智,名曰法身;为以全相,故曰法身?令旨答:无名无相,是集藏法身;圆极智慧,是实相法身。
  又谘:无名无相,则无身不身;既有法身,何谓无相?令旨答:正以无相,故曰法身。
  又谘:若以无相,故曰法身,则智慧名相,非复法身?令旨答:既是无相,智慧岂非法身?
  又谘:如其有身,何名无相?若是无相,何得有身?令旨答:於无名相,假说法身。
  又谘:若假说法身,正存名相,云何直指无相,而谓法身?令旨答:既於无相,假立名相,岂得异此无相,而说法身?
  灵味寺静安谘曰:未审法身乘应以不?令旨答:法身无应。
  又谘:本以应化,故称法身;求若无应化,何谓法身?令旨答:本以轨则之体,名为法身;应化之谈,非今所轨。
  又谘:若无应化,云何可轨?既为物轨,岂无应化?令旨答:众生注仰蒙益,故云能为物轨;化缘已毕,何所应化?
  又谘:若能益众生,便成应化;若无应化,何以益物?令旨答:能生注仰,轨则自成;何劳至人,俯应尘俗?
  又谘:既生注仰,岂无应化?若无应化,注仰何益?令旨答:正由世尊至极,神妙特深。但令注仰,自然蒙。若应而後益,何谓至神?不应而益,故成穷美。若必令实应,与菩萨岂殊?(《广弘明集》二十一)

卷二十二
◎临川王宏
  宏字宣达,武帝第六子。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武帝下建康,以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及受禅,封临川王,拜扬州刺史。迁司徒,领太子太傅,迁司空,进太尉。以公事,左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加司空,母忧去职。起为中书监,坐罪免。寻为司徒,迁太尉。普通七年死。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令军中
  人马有前行者斩。(《南史》五十一)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得所送敕答《神灭论》,伏览渊旨,理精辞诣。二教道叶於当年,三世栋梁於今日,足使迷途自反,妙趣愈光。迟近写对,更具披析。萧宏和南。(《弘明集》十)
  ◎临贺王正德
  正德字公和,宏第三子。天监初封西丰侯,历蜀郡吴郡太守。普通中,为黄门侍郎、轻车将军。奔魏。寻逃归,除征虏将军。从豫章王综北侵,坐失军,徙临海郡。中大通中除信武将军,复为吴郡。征侍中、抚军将军,封临贺王。後为左卫将军丹阳尹,迁南兖州,免。侯景反,立为皇帝,改元正平。台城陷,降为大司马。寻矫诏杀之。
  ◇与武帝启
  前为景所擒,使摄四海,辞不获免,权总万机。今景既入辅,乞解僭滥,以王还邸。(《魏书·萧衍传》,侯景还,以衍为主,令正德通启云。)
  ◎安成王秀
  秀字彦达,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