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知道不远人。人能弘道。伦常日用之中。头头是道者。

求知知天道、方言人事。明旧学、方言新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者。

求知天道散万殊。万殊归一本。一本何。上帝而已矣。

求知上帝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为天下万物之原。强名之曰道者。

以上七十二条。皆为内圣外王四科一贯之益友。凡有修齐治平之志者。亦请临本会。互相切磋可也。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会之求友。亦此意也。

大成礼拜研究会启

(前略)自元初始化。一气传三。三者、道释儒也。道以天道立说。故以感应警人。释以性道立说。故以慈悲济世。儒以人道立说。故以智仁勇作德。感应警人。可诚其意。使人生畏而不敢致乱。其治世也易。慈悲济世。深入人心。使人性善而不敢为恶。其治世也亦易。惟以智仁勇教人。其道广而不简。其理精而难穷。其义深而不易能。其教多而不易守。其变神而不易知。是使天下之人有智易。使天下之人有仁难。使天下之人有勇易。使天下之人有仁难。有勇无仁。其勇犯。有智无仁。其智诈。犯诈壹行。治之反以乱之。其为治也。不亦难乎。故老子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虽然大有说义存焉。夫自皇古以来。化世难。治世易。譬诸商鞅之法。管子之术。不过为大道之绪馀耳。尚足以强秦霸齐。何况儒释道三教。俱为大道之宗祖者乎。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诚哉是言也。

盖以治世者。能治一世。而不能治万世。能治甲国。而不能治乙国。孟子云。久矣一治一乱。是有治必有乱也。孟德斯鸠曰。各国治制。各有精神。各出於国体民俗。未可强而同之。由此观之。则知治世之范围小。仅束缚其行为。故云易也。化世者、化人类之心性、习惯、宗教、学说。而同风一道。一心一德。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必以平天下为前提。故化一世。即足以化万世。是治世与化世。大有别焉。其功效之比较。不啻天渊也。故曰、明明德於天下为大同。大同必进化。进化必归化。然非儒氏之道。智仁勇三达德。合而全体大用。不足以大同。此所以称孔子为大同教主也。盖道氏之道。非不足以化世。必以释氏为先也。释氏之道。亦非不足以化世。必以儒氏为先也。儒氏当大道既隐之时。亦以忠信忠恕之道教人。校犯诈之习。反民德於朴厚。故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待其人而后行。天地之道。既有隐必有显。及其显也。智勇先发。而后化之以仁。圣人不能阻乱也。惟倡大道以预之。故孔子先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以御乱世於大同。阐发中和之道。泛应曲当。放诸东海而准。放诸西海而准。齐於一世。能化於万世。夫人不能无意也。则教之以诚。不能无心也。则教之以正。不能无家也。则教之以齐。不能无国也。则教之以治。不能无天下也。则教之以平。有理也。则教之以穷。有性也。则教之以尽。有命也。则教之以至。其事虽多。而又能一以相贯。其道虽高。而又能下学上达。使天下之人。素位而行。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各守其分。无相逾越。各行其是。无相侵夺。各安生理。无入而不自得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荡荡乎无能名焉。

又分天下为三世。一曰据乱。二曰升平。三曰太平。据乱世以勇。升平世以智。太平世以仁。礼运一篇。以文武之时为小康。小康即升平。中庸一书。以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为大同。大同即太平。今者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大道之行。当斯时而无疑义。试观当今各国枪弹之发明。海陆军之扩张。人世之勇。至矣尽矣。技艺之巧。物质之文。人世之智。亦云可矣。舍以仁化天下智勇之不纯者。而折衷统正之。莫由也已。斯仁也。非一人之仁。一家之仁。一国之仁。必合天下人之仁以为仁。而后可与今天下之智勇相提并论也。其仁之见於行事也。以感应教人为为仁之方乎。此天道中教人之法。固太平世不可少。但非太平世之所尚也。以慈悲济世为为仁之方乎。此性道中教人之法。太平世亦不可少。亦非太平世之所尚也。以自修悔过为为仁之方乎。乃人道昌明之法。太平世之所行也。斯法也。何法也。非倡行大成礼拜不可也。考礼拜之法。滥觞於膜拜。明行於耶教。暗行於回回。或以祷告为宗旨。

或以谄鬼为目的。谓之拜则可。谓之礼拜则不可。

礼者、人道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协以礼。方不愧为人。即所以为仁之方法也。拜者、人而自修也。执礼而后言拜者。敬鬼神而远之也。故本会所倡行之大成礼拜。以悔过自修为宗旨。欲推行此礼拜。使人人知悔过。个个能自修。故曰以太平天下为目的也。七日一行者。在天有七星。七日必来复。所谓钦若七政。顺天以敬人也。拜必三跪九叩者。虔诚仰止。至圣配天也。衣履冠裳一有制者。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