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不贰过。可与入德矣。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不远复。无 悔。元吉。可与德行也。德行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大德受命。非颜子其孰能语於此。当今之世。惟仁者无敌於天下。苟有学颜子者。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刍谈录)

第九十五礼拜敬忠以劝新义

民国三年二月十九日记

问、季康子问使民一章之解释何如。

答、(白话解)康子意在使民要敬他。人人要忠他。又要互相劝勉。服从。孔子曰。临之以庄。是要先正自己。才可以临下。如自己能庄庄重重。正正大大。毫无一点苟且之事。民间自然恭维你。亲近你。服从你。自己有孝。有慈爱。以身作则。即为人民的模范。择善而从。隐恶扬善。举善而教不能。善与人同。乐与人为善。不劝而劝矣。故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章书。是孔子对症发药。重在为上者。苟能本身率下。未有不如响斯应者也。反是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矣。

(官话解)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问使民敬忠以劝。敬、尊敬。忠、忠心。劝、自相劝勉也。如之何。问如何使民也。夫子知康子无道。虐以使民。故言临之以庄。临下庄严端正。而民知敬。孝亲慈众。而民自忠。举善而教不能。而民自相劝勉为善也。上行下效。即使民之道。

(文话解)使、是使民敬忠劝。民之所以能敬、能忠、能劝者。亦视居上之人何如耳。孔子曰。临以尊位。庄以持己。民安得不敬。孝以事亲。慈以使众。民安得不忠。善者举之。不能者教之。民安得不劝。由是上感下应。朝野相安。熙熙然大同之世矣。即使民之善法也。(问谈录)

问、明明德於天下也。先之以忠信。外王之忠。为人谋也。外王之信。交朋友也。及其至也。礼运大同一节而已。敢问内圣之忠信何如也。

答、忠者、所以养心也。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则寡过矣。信者、所以存心也。存心无愧。则仰不愧天。故不敢自欺之谓信。见之於行。则俯不怍人。故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而求诸人。人有不动者。己之信有未完也。故信又为至诚之基。人而有信。诚意也。心自正焉。正心之谓忠。忠者、执中之始也。君子执中。万事得矣。要必有信以正焉。故忠为性。而信为命。忠信者、性命合一之源也。明明德之始也。大学之道也。大道之行也。中庸之功也。慎独之由也。此为儒门之下乘法也。

问、文学之道。由性道而开者。上乘也。由躬行而兼经者。中乘也。由法而入者。下乘也。古之君子。性者有之。躬行者半也。今之君子。皆法也。如何。

答、此文运之盛衰。国家元气所关也。

问、文以真为贵。有时而不必真者。文以富为贵。富不失其真者何也。

答、文者、率性之言也。道者、实行之事也。惟中之所适。方足於载道。故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博文犹须约礼也。

问、民为邦本。食为民天。食哉惟时。故曰行夏之时。尧之敬授人时。舜之先齐七政。有由来也。

答、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因地制宜。因时耕作。即是政也。故孔子曰。使民以时。孟子曰。不夺农时。国家果能行夏之时。因民所利而利。则民自安。天下不劳而治矣。

问、道德在宽。宽中实严。法律在严。严中实宽。

答、治而不治。不治而治。此君子之道也。若夫小民。道以道德。而不进於道德也。有耻矣。有耻之民。其治之也。不亦易乎。

问、圣人之道。修己以安百姓。治国以睦万邦。尧之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舜之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德允元。蛮夷率服。禹之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莫不由内而外也。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良有以也。今之言外交者。则异是矣。

答、内政者。外交之本也。兵力云乎哉。

问、读圣道发凡。有禁炮之政策。德惟善政耶。

答、学者之说也。何德之云。

问、君子之为政也。先德而后政。君子治人也。先政而后德。为政之道。在知人。在安民。答、知人则政也。安民则德也。君子之德行。一以贯之也。

问、内政修明。即外交之基耶。

答、然。(刍谈录)

第九十六礼拜友於兄弟新义

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记

问、或人问政。夫子何仅告以孝弟。薄政而不为耶。

答、(白话解)为政做官也。夫子不以政答之。而曰书云孝乎。凡要为政者。必先以修身齐家之事为本。修身之事。就在孝弟。惟孝友於兄弟。是孝父母。和兄弟。施於有政。在家对於父兄师长六亲。皆能和睦。其中就有政也。是亦为政。有如此的学问。不为政。亦如为政。奚其为为政。胜过为政。据我想来。此章书。何以夫子言孝弟为政。因或人乃是势利之徒。在家常毫不孝弟。只希图运动为政。显自己的能为。藉势力犯上作乱。故孔子不以政告。而以孝弟教之。此是孔子因人之对答。古今人心奸黠。往往借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