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未之见也。故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非不可也。上智与下愚不移也。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可以为尧舜。而为尧舜之一体者有之。求若尧舜者。未之有也。盖非其才也。非其才不足以言大学也。

答、大学者。大道也。在天曰大道。在人曰大学。天非其时。大道不行。苟非其人。大学不传。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盖非其人。则德有不至。而大道不凝也。问、仁而不仁也。上智如愚。愚久则为刚毅木讷之人。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欲为天地立心。万物立命。倡先圣大道。开万世太平。须以至诚受命。尤当智谋踊跃。委曲求全。必世而后仁也。

答、君子知命。则仁而仁矣。

问、楞严经云。心地平。世界地一切皆平。此何谓也。

答、此仁者之学也。即克己复礼。天下皆归仁也。

问、至诚何以如神也。

答、至诚者。天之道也。人能至诚。即尽天之道。以合人之道。故至诚可以受命。受命者。受命於天。代天宣化。所以行道保民。为上帝之代表。人不知者己先知。所言皆道之华。时不行者终必行。所立皆天之德。人之极。身虽非神。而神与帝通。故曰、如神。

问、天下事至难办者。转而至易。至难者、人事也。至易者、天与人归也。

答、君子行道。必虑而后乃得也。虽云天命。修道乃可为教。岂易乎哉。

问、中庸云。率性之谓道。率性者、率性而行也。行之於外。即徵诸庶民。是大道之行也。故曰、率性之谓道也。道者、王道也。既云率性之谓道矣。何又云修道之谓教耶。王道云者。深入人心之谓。王者有道。道达於民。是天下有道也。王道尚待修以教民耶。

答、浅言之。率性之谓道者。修己也。修道之谓教者。治人也。深言之。君子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有修己之学。立命之功。为天地之命根。受天之命以为性。率天之命而言行。敦厚以崇礼。大道在一身。大道初行。大同未成。必出己之道以教民。民之水土遗俗不一。必修己之道。宜时宜地以教导之。乃能泛应曲当也。故曰修。君所言者。自外王解释率性句也。按大道初行。率性之道。固是王道。但道在一国。修道之教。固是王教。但教在万国。万国之水土遗俗不同。故亦曰修。大道已行。率性之道。亦是王道。道在天下。修道之教。教在万世。示民以教也。示民以教者。即大同之后。当宗何教。必修此以合彼。或先彼之何宗何乘以续此。亦曰修。正当大同之时。率性之谓道。是谓大道。大道云者。位天地而育万物。天下皆归仁也。修道之教。是谓大教。大教云者。大一统之教。俾天下之人。皆志於道。是万教归儒。天下一家也。此君子修己以安人之义。君子有道。安在一身。代表上帝。以身作则。必修一己之道以教人。天下之人行之。则天下之人安。故修道之道。人道也。修道之教。安人也。君子虽爱人如己。人岂君子等耶。欲行君子之道。非修不行。故亦曰修。中庸一书。为大道之行。开首三句。又为全书之总。道变无方。总摄其义。不可执一义以解道。即不可执一义以解经。故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何所不宜。何宜不妙。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凡经皆天德之所化。即如修之一字。天德之所锺也。似泥而实通。似着而实神。何异大学之虑字。安而后能虑。人皆曰。既安矣。何虑之有。有虑则非安。不知非安者。则不能虑。故虑而曰得。

问、虑之一字。胸中亦有疑蒂。敢问其义、何也。

答、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定、静、安、者。内圣也。虑、得、者。外王也。知止者、君子之慎独也。不知止、则无所谓内圣。无内圣、亦无所谓外王。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虑者、即君子慎独之用。得者、慎独之果。定、静、安、者。慎独之体也。中庸之慎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慎恐惧者。即虑之状词也。君子何所虑。虑道也。夫道至精至微。则虑则不得。如孔子之忧道不忧贫。忧则得之。不忧则不得也。故君子之内圣。将以大有为也。内圣则安。有为则虑。虑得则乐。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晨门、荷篑等。非不知道也。知道而不知行道。苟安於乱世。自以为抱道。故不虑也。不虑则不得。何道之有哉。君子之所以异於人者。在此一虑字。故君子之学。乃谓大学。君子之道。乃谓大道。昔者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允执厥中。允执二字。已含虑字之义。虑中则得。得则至乐而至庸。道法自然。故曰中庸。得者、道也。中者、法也。由中而虑。未有不得者。故曰允执。允执二字。已包大学中庸之功。已显真儒之贵。故孔子祖述尧舜之道始也。

问、儒者求全责备之学。天地之完人也。

答、惟皇上帝。降衷下民。曷啻上帝之代表也。

问、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跻世界於大同。开万世之太平者。当今之仁者欤。

答、仁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也。

问、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