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之以衷而为性。畀之以中而为命。虽有智愚贤否不同。而性命无一人不同。既同此性命。即同此心思。此以富强感。彼亦必以富强应。强与强相遇。必至竞争不已。此欧洲所以有今日之战祸也。看来富强达到极点。法律纵臻美善。终难觇和平之期。成大同世界。吾人生此时际。虽云世界糜烂之秋。正英雄造世之日。即当放开眼界。揆时审势。上体天心。下悯人穷。万国不宁。天下不平。就要细心思维平天下之学问。按出协和万邦之良策。造成永远太平世界。不然空生一世。与草木同腐。庸夫无异。仍是为天地一弃材矣。但人之成材不成材。虽是自造。而教育实大有关系。譬如丝本素质。染於黄则黄。染於蓝则蓝。故孟子云。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何谓大体。即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即是性命之学。为人不知性命。即不能实践道德。纵然心欲行道德。却无一定主宰。不能由仁义行。跻於美大圣神之境。道德二字。即是性命之发皇。见诸事实。则为道德。在人身中则为性命。论性命之学。孔孟罕言。然孔子又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今人日夜戴天而居。而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昭明。四时寒暑之迭运。终身一世。究莫知其所以然者。孟子何以说。知性则知天。盖天地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与人本一气相贯。一性圆明。不过降生而后。气拘物蔽。则性与天相隔。故气与天相断。不但不知天。即自己一身。耳目口鼻心思之灵。亦不知其究竟也。故欲知天地之理者。必先知自己之真性命。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盖人身乃大道之所分寄。性命之所凝结。世人每以凡躯为性命。而不知凡躯是假。纵保养得宜。难逃大限。终归於肉化清风骨化泥。谁能长保其形。永远不死。惟人之真性命。方是不生不死。如欲凡躯不死。必先寻出真性命。故道家云。欲要人不死。先觅不死仁。人本是两个人。有人身之人。有仁德之仁。人身之人。终归於尽。仁德之仁。历久不灭。故孔子云 。未见蹈仁而死。这个仁、即人之真性命。真主宰。然此真主宰在人身中。有个地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上有个北辰。为天地之主宰。人身中亦有个北辰。为人之主宰。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身之人。与仁德之仁相合。即是性命一贯。即是合道。人不与仁合。则人心泛滥无归。贪嗔痴爱。循环相生。终日营营逐逐。虚妄著想。无一刻停息。此筹彼算。东奔西驰。一天到晚。所作所为。纯是为一个凡躯。图点安逸快乐。坏良心。灭天理。穷人欲之事。在所必为。不顾名誉。不畏人言。因之把此本性湮没。仁心剥丧。人至无仁心。则与禽兽何异。但仁心有先天之仁心。有后天之仁心。先天之仁心。道心也。至善无恶。浑然粹然。后天之仁心。良心也。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因良心是近於道。尚未纯熟於道。易为无明所障。非若道心澈底澄清。不为情欲污染。故人以道心主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若但以良心主事。往往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故良心中。还要有主宰。则所作所为。方能尽善尽美。良心有了主宰。即孟子所谓义精仁熟。然此犹是据理而论。而实功则在明明德。明明德之实功。即在知止。止即受中之所。即人之命也。能知止则意有所诚。心有所正。性有所修。性修矣、纯乎天理。毫无人欲之私。而后乃能立命。命立矣、中立不倚。就不为气数所摇夺。到此境界。性命乃能合一。性命合一。乃能明明德於一身。夫而后由一己之德。推而广之。上律下袭。有教无类。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能自明其德。咸有一德。天下焉有不平者哉。天下平、则平权自由共和大同。更不言而喻矣。安用执一说以相绳哉。吾人今日研究学问。即当研究天下之学问。这个学问。不必求诸远。亦不必求诸难。就是道德二字。盖道德为万善之原。考之天道。赏善罚恶。质诸鬼神。福善祸淫。验之人心。好善恶恶。故道德平天下之说。实可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验诸人心而不惑。其功用即本诸身。修性立命而已。凡宇宙绝大事业。俱由性命做起。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赞之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由是言之。舍性命而外。尚有何事业哉。尚有何学问哉。然究非得一法以养气者。所可同日而语。

 

养生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六日记

凡人自有身以来。即莫不欲少病少恼。永享遐龄。人生大抵然也。世固有寿逾期颐。长乐康宁。如松柏之茂。经冬不凋者。此无他、不过得养生之术耳。故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是消长生死之机。实关系於所养之得失。况孟子已明示之曰。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弗思甚也。既云所以养之者。必有所以养之之道。特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多可企而不可及耳。是以僧道末流。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流於顽空理障者有之。甚或不遇明师。不知就止。一披古人之书。率尔妄揣臆度。影响捉摸。误会丹药养气之词。执著采取烹炼之说。和合金石。谓服之可以长生。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