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气。或阴过强而阳无所施。阳过强而阴无所受。则相生者反而相克。万物难以遂其生成。人生自强。贵以道德为元气。徒以力相尚。则易启残暴之行为。我可以鱼肉人者。人可以鱼肉我。祸乱相寻。将不至殄灭人类不止也。古今来治日少。乱日多者。非职此之由乎。则图自强者不可不揣其本也。

第八节

故君子务本。仁为爱人之本。心或残刻。则以恻隐强之。义为制事之本。心或谬戾。则以中正强之。或强以庄敬之礼。则暴慢自消。或强以是非之智。则暗昧自去。夫人欲之发於私也。剑不能击。戟不能撞。车不能冲。骑不能突。自古养勇之徒。战必胜。攻必取者。未有不受屈於是敌。而强无所施者。惟君子之强。独有以克之。强之久。学问深则意气平。初不见有强之形也。

第九节

浩然之气。直养无害。至大至刚。塞於天地者。君子之强也。由充实而美大。由美大而圣神。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应变无方。直足以旋乾而转坤。俾天地强梁之气。悉因此而平。君子之强为奚若也。而且有柔以济其强。强不自矜。天下莫与争能。能不自伐。天下莫与争功。第十节

中国之四邻。皆强国也。其所以致强者。盖其人民於物质文明之上。具有相当之道德。葆有若干之元气。惜未闻君子之大道。徒知以强相尚。辗转杀戮。不能自己。其以强矜我也。则不必震慑乎物质之忧胜。亦转而求我之道德耳。中土难生。大道难逢。我中国圣圣相传之道德。固於世界为独有。则中国元气之厚。实於世界为特出。果能终日乾乾。自强不息。敬以诚身。义以协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有不适者。文之以礼乐。因时制宜。其于外也。施之于政而政举。施之于民而民劝。施之于国而国治。施之于天下而天下平。其于身也。温良恭俭。德容日彰。上以顺夫天道。下以合乎人情。行见普天之下。同享平和之福耳。强於何有。(此下原有十目教言等篇已刊入正宗略引内)

孔 教

宇宙间只有此道。道生一。一生二。是道为天地发源之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者德也。大德曰生。是德为天地发用之性。生生化化。命即行乎其中。万物皆禀此命以成性。而人独得其全。乃因阴阳气数之不齐。性流为情。发而不皆中节。此教所由兴也。夫天道之始。失道而后为德。生人之后。则由德以入於道。教不外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特此中分浅深二义焉。思吾人同有此身。即不得不与周旋。穷其因应咸宜之理。以尽吾身发用之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在不本日用伦常。性尽而福命自至。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有致德斯至道凝。无极太极。自本自根。穷其浑沦不贰之理。以尽吾身发源之性。至於命由我造。乃不依形而立。不恃生而存。故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道与德两而化。一而神。此为学之绝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由此其选也。至孔子集其大成。诗书教人修性命之德。未尝离道。但函而不露。大易教人修性命之道。未尝离德。然费而多隐。春秋之作。本孔子道成德备。不出户庭以经世。所以示万世名教之大防。内而圣。外而王。孔教固如斯其美备。所可异者。天既生孔子以传教。而乃不得广其传。得其传者。曾子子思孟子而已。递及宋明。二程朱张之纯正。周邵陆王之高明。仅各具圣人之一体。今虽遍天下读孔子书。不过攻其糟粕。故统计数千年来。经世者大半无德。相倾以智。相轧以势。相绳以法律。相高以技能。所谓为政以德有几乎。修德者未尽乎道。煦仁孑义。如鱼处於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终不能相忘於江湖。所谓大学之道有几乎。修道者。又不能立德於世。禅家颛以神为性。玄门颛以气为命。吾儒误入其道。清谈竞尚。究不知道在无为无不为。所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有几乎。百家各得一察焉以自好。譬之耳目口鼻手足。皆有所用。不能相通。孔子之教。本末兼赅。譬之一心。心有所之。百体皆从其命令。无百本。一心固无所依。无一心。则百体皆无所主。犹之无百家。孔教固无以尽致。无孔教。则百家皆无以折衷。舍孔子实无所谓教也。第教之显於文章者。无时不可得而闻。教之隐於性与天道者。一是不可得而闻。盖同居世界之中。即当尽世界之事。既圆满乎缺陷之世界。又圆满乎缺陷之人心。於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故孔子之教。先下学而后上达。(自来修养家。教虽神出鬼没。犹必下尽人事。人事既尽。而道始有成。何如孔子之教。次第而进。至平至常。即至神至奇寓焉。学者学昧此旨。)其事不外利用厚生。而重在正德。故当万不得已。食可去。兵可去。而信决不可去。惟信不去。则可转贫为富。转弱为强。自不贫人以自富。弱人以自强。有相安於熙 之天矣。春秋时齐称富强之国。鲁虽孱弱。犹秉周礼。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职是故也。当今之世。外国之富强犹齐也。中国之孱弱犹鲁也。不知者归咎堂堂中国。徒尊圣人之道以至此。实则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且有以泯乎富强之迹。馨香至治。独驾五洲。舍遵圣人之道而莫由。处竞争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