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若。曰、时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人以至性感。造物即以至教应。此犹曰物之育於虚空者。即非虚空之物。如龙马呈图而文字兴。神龟负书而彝伦叙。此犹曰物之育於灵明者。即非灵明之物。如覆翼徵羽鸟之能仁。腓字见牛羊之有义。此犹曰物之育於柔顺者。即非柔顺之物。如鸷鸟不妄施其搏。虎豹不妄肆其噬。此犹曰物之育於有知者。即非有知之物。如草能指佞。直以正也。(有以指佞为史氏之诬。目为怪物。然怪者反常也。草无知觉运动。忽变而有知觉运动。似乎怪也。其所指者严乎邪正之辨。此事虽奇。乃常道也。至诚之道所感也。夫何诬。)石亦听经。顽而灵也。(此事出释典中。然四书恒解。四书直讲。皆引以明至诚之能透金石。教虽分三。其精深之理则一也。)所谓神妙万物。体而不可遗者也。圣人崛起。教及一方。则一方之物育。教及万方。则万方之物育。尽人之性以育物。尽物之性以育人。且尽万物之性以育天地。复合天地之命以育万物。化育所以悠久无疆也。近则育以政治。普一世之太平。远则育以诗书。开万世之太平。此实万物固有之良。不过因而去其气禀之偏。以臻至善。谓为自治亦无不可。既如是而有不育者。实物之自外乎育。其获罪既深。故不得坐受是福。非圣人亦有所不能育也。育以统一之元气。万物有本则不穷。万物同源则不竞。世有专讲智育体育。而不讲德育者。日竭万物之精华。盈於此者必消於彼。矧有物斯有欲。欲之不已则求。求之不得则争。求之既得则益争。争则不至殄灭之而无遗育不止。何如育至德以凝至道者。其育至大。则智自周。无物不有。其育至刚。则体自强。无物能挠。己育而万物共育。万物共育则己愈育。盖万物自不得不育乎一己焉。有随我取携应用而已矣。何乐如之。通章大旨。

中庸一书。为五经之纲领。而天命章又为中庸全书之纲领。内分三段。首段天命三句。指明性道教之旨。直截了当。於此徵天人一气相通。实天人一理相贯。似远实迩。似难实易。道也者。至谓之和一段。言君子体道之功。即君子尽性至命之学。置性命而单言道。道本性命之总名。足见性命为人出入之大路。舍此则为歧途。为曲径。又变性命而言中和。中和乃性命本来之面目。亦即性命之真精神。学者至此。内圣之道全矣。中也者、至万物育一段。充其中和之全量。外王之道在是矣。孟子曰、夫君子所过化者。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正此之谓。自始至终。人靠天以生。天靠人以成。天与人间不容发。原其始则无可指名。所谓中也。一切巧妙。皆出其中。而究其实。却又无他巧妙。所谓庸也。章内变庸为和者。以中既在身中。和在反求诸身而自得。庸即在反求诸身。为愚夫愚妇所知所能者。取名中庸。和即在内。中者、道之至善至神也。庸者、道之至平至常也。总见至平至常之人。果尽至平至常之事。无不可臻於至善至神之境也。此中所以必加庸。庸所以不外中。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天下更有何学术哉。

大道在人说

第一节

古语有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即此而论。设使无道。天地万物。亦归於无何有之乡。有道然后有天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道之大为何如也。

第二节

人虽为万物之灵。而不能大於天地。区区小体。大道何容。然人不外道而生。道即不外人而立。

第三节

溯人未生以前。一片太虚。道之无极也。入母宫中。一点灵光。道之太极也。元气氤氲。由无而有。生息於以相吹。脑腑於以相长。官骸於以相成。不假安排。无一不曲全其美。觉假智巧材艺。以善为安排者。不如是之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是道之妙於无为。而无不为也。

第四节

十月胎完。从先天而落在后天。混沌凿矣。必赖饮食以立於天地。则有窍以进进出之。若通天地之气息。则有鼻以呼吸之。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有目以明辨之。其为目所不见之声息。又有耳以聪听之。凡物之有知觉者亦然。以此为道。下士闻道。必大笑之。讵知此事。虽属寻常。实则道之巧於运用。

第五节

不宁惟是。凡天地之所不能致。而留缺陷於人间者。口则能传。手则能造。足则能往来交通。参赞化育。弥补厥穷。道之於人。若斯完备。而究不外一心之虚灵。其灵也由其虚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嗅之无臭。言之难名。故习焉不察者。终身由之而不知其为道也。

第六节

此而不知。尚无损於道之大体。甚者因先天一断。气拘物蔽。性流为情。有自弃之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声。则大忧以惧。至居仁由义。逊谢不能。七尺身躯。甘居人下。是不知自强不息之道也。

第七节

有自暴之情。则智不以明理而诈愚。勇不以捍患而苦怯。众不以广益而暴寡。即己所不欲者施诸人。人有难堪。毫不念及。存中形外。无在不干天地之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