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尝为之,若索钱则不雅矣。得钱即饮,饮醉即眠,少年有此,亦近无赖。况老寻醉乡,不顾其家,故嘱其早归,以为善后之计。朋友相规之义也。)①鹤曰:南郡。江陵府也。《吴志》:南郡,在荆州南。②王隐若歌:“前度相逢正卖文。”③《左传》:“室如悬罄。”④《诗》:“野有蔓草。”⑤《御览》:《说文》云:“锉,鍑也。”《纂文》云:“鍑,音副,

釜大者曰鍑。《困学记闻》:土锉,乃黔蜀人语。黄鹤云:锉。瓦锅也。陶潜诗:“窥灶不见烟。”

⑥老罢,言老则百事皆罢矣。《南史蔡兴宗传》:大尉沈庆之曰:“加老罢私门,兵力顿阙。”无赖,无所倚赖而为不肖也,详见三卷。⑦《晋书阮籍传》:“籍方据案醉眠。”


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朱注】依草堂蔡本,编在上元二年。此盖出郭后寄二尹者。《唐书》:青城县,属蜀州,因山为名。《全蜀统志》:青城废县,在灌县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青城县,垂拱二年改为蜀州。开元十八年,仍为青城。今按:《唐书》,青城乃蜀州之属邑。据《元和志》,青城与蜀州,是一地而两名也。杜诗既有青城,又有《寄高蜀州》诗,当如《唐书》之说。【鹤注】青城乃蜀州外邑,在成都之西。《唐书》:京兆、河南等府,有少尹二人,掌贰府州之事。时成都称南京,故置少尹。

老被樊笼役①,贫嗟出入劳。客情投异县②,诗态忆吾曹。东郭沧江合③,西山白雪高。文章差底病④,回首兴滔滔⑤。(首联,往青城之故。异县,指青城。吾曹,指二尹。五六,申投异县。七八,申忆吾曹。鸟在樊笼,不能奋飞,叹己之羁旅跼蹐也。樊笼与出入相关。别本作妻孥笑,语稍直率。下截大意,言江出跋涉如此,则文章何救于贫乎。惟回首故人,诗兴犹觉滔滔耳。【赵次公注】差,病除也。言虽有文章,差得何病乎,正与章首相应。【朱注云】差是差错之差,病如声病之病,言文章之不利,差在何病乎。回首二子,兴自滔滔,盖以侍道自信之词。二说不同,今从赵注。)

①陶潜诗:“久在樊笼里。”②蔡邕诗:“他乡各异县。”《晋书》:王衍曰:“吾曹虽不如古人。”③《括地志》:李冰穿郫江,捡江来自西北,合于郡之东南,今有合江亭。洙曰:蜀城之东,二水合流而南下,土人谓之合水、西山近接维松,上有积雪,经夏不销。《寰宇志》:傍便山,在县西与青城山连接。溪谷深邃,夏积冰雪。

④《世说》:殷曰:“我病自当差,正忧汝患耳。”《匡谬正俗》:

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何,但直云等物耳。底音丁儿反。⑤《淮南子》:“日滔滔以自新。”


野望因过常少仙

草堂本编在上元二年青城诗内。洪容斋《随笔》:杜诗《过常少仙》,蜀本注云:应是言县尉也。县尉谓之少府。昔梅福为尉,有神仙之称。少仙者,犹今俗呼为仙尉。【朱注】诗末幽人,指常少仙也。黄鹤云:少仙,当是常征君。公后有《寄常征君》诗:“征君晚节傍风尘。”

野桥齐渡马①,秋望转悠哉。竹覆青城合②,江从灌口来。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③。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④。(上四野望之景,下四过常情事。青城、灌口,野望所见。入村,访常也。尝果,留公也。日尽未遣,见其欸洽多情。方云:野外之桥,可连骑青少,齐渡马三字,写景特佳。《杜臆》:少府称幽人,知非在任者。)

①沈佺期诗:“野桥疑望日。”②鹤曰:“蜀州青城县有青城山,州内又有灌口。《元和郡县志》:灌口山,在彭州导江县西北二十六里,蜀州东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汉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洙曰:秦守李冰疏凿离堆,以灌蜀土,因得名。范成大《吴船录》:将至青城,当再渡绳桥,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元和郡县志》:大江经青城县北,去县二里。③宋祁《益部方物赞》:“天师栗,生青城山中,他处无有,似栗,味美,以独房为贵,久食已风挛。”《西溪丛语》:《集韵》:“皱,侧尤切,革文蹙也。”《汉上题襟》:周繇诗:“闻栗弋之紫皱。”贯休云:“新蝉避栗皱。又云:“栗不和皱落。”即栗蓬也。蔡曰:皱当作皴,皮裂也。④《易》:“利幽人之贞。”


丈人山

《御览》:《玉匮经》云: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对郡西北,在岷山南。连峤掩映,互相连接,灵仙所宅,神异甚多。《寰宇记》:山在青城县西北三十二里。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①。为爱丈人山②,丹梯近幽意③。(首记登山览胜)。

①魏文帝《杂诗》:“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智度论》:若入寺时,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②《青城山记》:宁封先生,栖于北岩之上,黄帝筑坛,拜为五岳丈人,晋代置观。

③谢脁《敬亭山》诗:“即此凌凡梯。”注:“丹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