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巳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巳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 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光禄署丞孟君浚河记

  吴淞江承太湖之水蜿蜒东下三百里入海左右之浦如百足江自甫里折而北行至昆山全吴乡东为渚浦又为帆归浦斜折而南入于渚浦江复东而浦之南出者其东为张浦又东为顾仙浦又东为诸天浦又东为同丘浦又东为新塘皆南入于渚浦若为塘为溇为泾为滨凡在其间者此光禄署丞孟君规其乡所浚之水江东南岸之地也自新塘东则江又南折非孟君之乡矣君居家好义岁捐赀以为民兴利至是大旱又捐赀尽浚诸水之在其乡者当此时邑民告饥而全吴半乡独丰熟其父老感君之义请记其事夫三吴江海之介而群山之水又犇注于其间为大浸所谓太湖也太湖分迸而出以入于海若以人力沟防疏导则无不治之田而水旱不能为患害盖湖水自西而下而海之潮自东而上清流不能胜浊泥之滓故水不可一日不浚也嘉靖初 朝廷尝遣大吏来治今四十年不治矣古之三江其二不可考今惟吴淞一江仰接太湖之水古者江狭处犹广二里今自下驾以来仅仅如线而茭蒲葭菼生其中下流入海之跄口不复通矣千墩新洋黄浦皆乱流也水道何由而顺乎故江左右之浦在东者但见止水薀藻而姑苏以东秀州以北百里间其田皆不耕吾恐又数年江日涸而西而湖水益横流东南之民将不食也孟君居一乡能兴其乡之水利则夫受太学上舍为太官丞最浚河三十有四二万七千六百九十四丈为工四万九千六百用谷十有三万九千觔是用勒石以告来者

  归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归先生文集  (明)归有光 着

  ●目录

  小引
  卷之一  经术
  卷之二  议
  卷之三  书一
  卷之四  书二
  卷之五  制诰(奏疏附)
  卷之六  策问
  卷之七  志
  卷之八  序一
  卷之九  序二
  卷之十  序三
  卷之十一  序四
  卷之十二  序五
  卷之十三  序六
  卷之十四  记一
  卷之十五  记二
  卷之十六  记三
  卷之十七  杂着一
  卷之十八  杂着二
  卷之十九  杂着三
  卷之二十  行状
  卷之二十一  墓志铭一
  卷之二十二  墓志铭二
  卷之二十三  墓表
  卷之二十四  碑碣
  卷之二十五  铭 颂 赞
  卷之二十六  传一
  卷之二十七  传二
  卷之二十八  说
  卷之二十九  祭文(哀辞诔附)
  卷之三十  题跋
  卷之三十一  寿序
  卷之三十二  诗
  附录

  ●归先生文集小引

  吾师震川先生天挺人豪夙负奇质于群经诸史靡不淹贯而为文逼追班马家法海内学者咸向慕之顾吾师卒于官而家弗给其文不能行于世书林翁贾请梓而传之梓垂成谋所以寇诸首者诗乃往海虞求于 相国老师养翁严公公跃然以喜曰而师真文章家也往岁乙丑而师登第余谓宜列史馆惜当事者格于限年之议遂补外职后虽向用而未展其?余负怏怏久矣今其文章可为不朽序之固吾责也梓既成诗往请如初会老师有如夫人之丧未克以为而许之复如初且曰吾与而师意气相感有不容不为者兹以向慕者众索者争趋焉贾人亦亟欲其行也遂出以与四方之士共焉诗故僣为之引若吾师号充养之邃发越之■〈宀尤〉深入乎文字之妙者相国老师能鉴之固将着于序以彰其羙而永其传也余殆无敢喙矣
  万历三年十月既望门生周诗拜书

  ●归先生文集卷之一

  西塘董采评点凤林□灿录
  吴郡归有光着
  门人王执礼校

  经术

  ◆经术

  洪范传
  大衍解
  天子诸侯无冠礼论
  公子有宗道论
  尚书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