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间,春风日日付毫端。秋高为借横斜影,留与吾师岁晚看。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题墨梅
轻梅拂拂有余清,笔下翻成月下横。昨夜小屏幽梦断,恍如烟雨瘴江城。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过袁村
在昔有袁村,今到袁村路。峰傍呼父老,同姓亦三数。贵贱本无种,苗裔有疏附。我家建安派,一经立门户。安用黄金籯,守此青简蠹。庶几亢吾宗,百世传儒素。作诗示云来,聊并城南句。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韵,页二十一上引「袁起岩诗」。(影印本第五十册)】
  季提刑自夔宪知常德府
十年踪迹两参商, 【解后】 【邂逅】 天涯一咏觞。老景不堪朋旧别,客怀惟觉岁时长。猛辞蜀道浮江白,稳上吴船逆诏黄。我欲着鞭归路日,更期相过水云乡。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百九十九「府」字韵,页十六上引「袁起岩诗」。(影印本第一百九册)】
  送资深知潼川府
昔日班行忆旧游,天涯今已说离愁。珠玑咳唾频倾倒,风月江山几倡酬。三接自应还北阙,一麾犹欲惠东州。与君久赋莼鲈约,更约同登竹笮舟。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百九十九「府」字韵,页十六上引「袁起岩诗」。(影印本第一百九册)】
  题所书思政堂记后
后一百二十四年,建安袁某来守是邦。而堂与记石,悉无存者。怀南丰之文,想王君之政。慨然大息,恨九京之不可作也。属修荒政,弗敢从事木土,莫还思政旧观,即中和堂之东偏,饰便坐以存之。既揭堂额,又为书记文于屏间,庶几出入观省,无越思焉。若夫建堂伐石以复故事,则有俟于来者。
【《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九「堂」字韵,页六下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册)】
  跋杜牧之九日登齐山诗
右唐池州刺史杜牧之《九日登齐山诗》。吟嗟叹之意,殆与风雅同也。后世骚人逸士,诵其诗者,悟真趣而销忿欲,岂特为是邦故事而已哉。后三百四十年,而某来为郡。诣学而拜遗像,访左史洞而观留题。慨然思古,为之三叹。因得李王所书公诗,刻置山寺。庶几梦想高躅,希万一焉。
【《永乐大典》卷九百五「诗」字韵,页六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十册)】
  谢举自代启
天子信儒生之可用,裔夷知中国之有人。静言过听,无所酬恩。
【《永乐大典》卷三千「人」字韵,页七下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四十册)】
  谢右相启
窃以馆阁萃天下之英,昔人谓之高选。奎壁象图书之府,儒者号为至荣。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一「府」字韵,页二十二上引「袁起岩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册)】
  贺施元枢启
窃以制盛于周,合兵农而一致。世接于汉,判文武为二途。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五「致」字韵,页十六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八册)】
  论降虏当分其势
臣闻圣人有容天下之量,有爱天下之诚,而又有制天下之法。夫如是, 【是】 毫之负以招怨于天下。而人乃至于桀暴贪悍以泄其慢侮之毒,使君之量有所不能容,而诚有所不能爱,此岂终不可治哉?盖其制天下之法者,有所未善。而量之与诚,有不能以独立也。夫法者,将使天下有畏心。畏心存,则量之与诚在圣人为可全。今若法不足以辅之,则大恶大奸将纵横蹇骜而不已。当是时,量之所容,而诚之所爱者,有不及用,而吾所未尝疑者,乃至于乱天下矣。昔者圣人之待夷狄,盖不过此。凡乱华猾夏之俗莫不攘斥摈逐而宾之。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隶于朝著者,皆得出入以观礼。惟夫夷蛮戎狄之君,立于四门之外,使不与备物盛礼之观。夫周公当朝觐之时,而夷狄之人亦得出处于上国者,盖所以示圣人有容天下之量,爱天下之诚。而其立之四门,不得列于百执事者,又所以见圣人有制天下之法。此成周之世,四夷左衽罔不咸赖而来王者,未必不由于此。而后世之君,其初皆有意于容而爱之,惟其制天下之法者有不足,是以必至于变乱而后已。不知夫虎豹终日而不杀,则跳踉大叫,以发其怒;蝮蝎终日而不螫,则噬啮草木,以致其毒。而汉之孝宣因呼韩邪之降,使之依阻塞下。世祖因匈奴日逐之至,复建南廷以安纳之。至于魏武亦徙武都之氐,以实关辅。皆使之周旋于中国,而出入于内地。迄于晋室之兴,则中原半为夷居矣。一旦五胡之乱,东割西据,几二百年。此其为患,实兆于孝宣,渐于世祖,而盛于魏武。是岂容而爱之者为不然哉?特以制之者法有未至,故一变而不可救药。然而古之夷狄,又非今日之所可况。盖世愈久,而诈愈深。使孝宣以待呼韩邪者,而施之今,固有不待更三姓而后发,当有朝顺而夕叛者,则亦甚可畏也。国家自辛巳之冬,兴师以诛虏,迄今则已四载。其间狄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