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臣韩绛等表上尊号不允批答熙宁七年七月癸卯绍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

  敕云云。朕获绍祖宗之基。已当帝皇之号。内惟菲薄。窃慕往初。惕然忧勤。无以负荷。而公卿多士、夷夏众民。且欲崇上徽名。昭发丕册。况夙戒于斋辂。将亲飨于泰坛。惟时肃恭。敢自尊显。念报上之义。庶言则同。然溢美之称。朕德罔克。适增多愧。难徇所陈。

  第二表不允批答

  敕云云。朕以谓上则天明。远稽古道。文武大备。以底成功之隆。仁孝显闻。以跻绝德之盛。兹惟二典之懿。寔冠百王之贤。朕仰止潜心。曾未跂及。而群公卿士。过见褒崇。集是光华。作为称号。咸造路屏。再陈囊封。虽归美尽恭。莫非至恳。而循名揣寔。未易克承。维尔臣民。当体予意。

  第三表不允仍断来章批答

  敕云云。朕闻唐虞之世。君臣吁俞。相与敕戒。以康庶事。未闻有自耀其功德。大为名称。以动天下之听。朕以凉菲。获承皇绪。固以极崇高之位号矣。向者奉郊宗之祀。三事大夫亦屡以徽册来上。而愧不敢从。方且嘉与众贤。夙寤晨兴。以营极治之业。要之万世。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不犹愈于虚名欤。臣之尊君。义则勤至。朕守弗集。毋烦数陈。

  第四表不允批答熙宁七年

  省表具之。朕闻皇帝之号。并包三五。高明光大。岂复可加。末流增华。务极徽称。盖有以极治、而徇群下之所请。亦或以否德、而崇浮侈以为荣。朕惟菲躬。嗣守丕烈。上既无祖宗致治之实以配鸿名。下不为后世溢美之文以事虚饰。方与黎献。共图康功。远迩华夷。宜思所以调一镇抚。教化号令。宜思所以緫缉补完。至于习俗末为。若皆可略。当体至意。勿复有云。所请宜不允。

  第五表不允仍断来章批答

  省表具之。夫臣之爱君。惟义理是悦。下之报上。以诚寔为先。今法度方开更化之端。事物既振积习之弊。功有绪而未就。俗于变而未纯。卿等与其崇溢美之华辞、欲加我虚名之饰。孰若致弼违之一德、以成予愿治之心。乃足以垂裕无穷。比踪前古。尊荣之极。何以尚兹。如其不然。自侈奚益。勉体朕志。毋或屡言。所请宜不允。仍断来章。

  宰相等表上尊号不允批答熙宁十年七月辛酉奉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五表终不允

  朕帝有天下。于兹十年。夙兴夜寐。以图乂民。然犹惧无以奉天之元。宪古之道。而文武仁孝之烈。未足以绍休前人。勉然于中。庶几及此。而群公多士、诸夏众民。乃欲合是数端。崇上徽号。爱君之诚。义则至矣。浮实之称。朕无取焉。

  大礼罢上尊号诏元丰三年七月甲戌

  朕惟皇以道。帝以德。王以业。各因时制名。用配其实。何为加崇称号以自饰哉。秦汉以来尊天子曰皇帝。其亦至矣。朕承祖宗之休。宅士民之上。凡虚文繁礼。悉已革去。而近司群辟。犹或时以称号见请。虽出于归美报上之忠。然非朕所以若稽先王之意。自今每遇大礼。罢上尊号。

  服除不上尊号诏元祐元年十二月己丑

  进中书省检会故事。将来服除。百官等合拜表上尊号。朕惟先帝临御天下。十有九年。威加四夷。泽被万物。功德可谓博矣。然群公卿士每上徽号。则拒而不受。其谦厚不伐至矣。以眇眇之身。绍承统绪。夙兴夜寐。不敢遑宁。今近司稽用典故。以为丧礼之除。百官当崇上徽称。此岂朕所以衔训嗣事。绍休前人之意哉。将来服除。依元丰三年诏书。更不上尊号。咨尔中外。体朕意焉。


●  宋大诏令集卷第五

  帝统五

  尊号册上

  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册文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

  维乾德元年岁次癸亥。十一月己酉朔。十六日甲子。摄太尉守司徒兼侍中萧国公臣范质。守司空平章事臣王溥。尚书右仆射平章事臣魏仁浦及内外文武臣寮。马步诸军将校。藩郡守臣。四夷君长。缁黄耆乂等七千五百人。谨再拜稽首上言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又曰、舜有天下。无为而理。是以古之言道德者。莫先于二帝。一则曰聪明文思。一则曰温恭浚哲。英声茂实。意无欲而自彰。景德洪休。心无求而自至。巍巍荡荡。可得而言。伏惟皇帝陛下高明博厚。宣慈惠和。纯粹之德全。孝友之行著。惟精惟一。知微知章。向者龙尚处于潜渊。日未离于旸谷。历试之际。志在扶危。险阻艰难。何往不济。跃马陷高平之阵。麾戈佐淮甸之征。喋血鏖兵。一月三捷。劳旋饮至。论功莫二。洎乎天鉴厥德。用集大命。人祇叶应。风雨咸若。鼎运初建。国步犹梗。始则李筠犯顺。长戟指阙。并人连祸。寇我北鄙。于是有太行之行。重进怙乱。弃德崇奸。幅员千里。生民被毒。于是有广陵之役。千乘万骑。如霆如雷。询彼仇方。震叠区宇。翠华宵至。坚城旦下。连平二孽。有同符契。累朝以来。出师诛暴。未有若兹之奇速也。顷者华风不竞。中国政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