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也。 岂非适至是乃创筑城堡故倂称为九城。 而不在撤去之数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4

○北靑州府久为女眞所据九城时名号未详后没于元称三散。 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置安北千户防御所二十一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5

○甲州府本虚川府久为女眞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 恭让王三年始称甲州置万户府。 有奉天台。[在惠山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6

○北界本朝鲜故地在三国为高勾丽所有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将李绩夹攻灭之遂倂其地孝恭王九年弓裔据铁圆自称后高丽王分定浿西十三鎭。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西京所管为浿西道后称北界。 肃宗七年又称西北面后以黄州安岳铁和长命鎭来属辛禑十四年复属西海道。 领京一大都护府一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十中叶以后所置府二郡一。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7

○西京留守官平壤府本三朝鲜旧都唐尧戊辰岁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国人立为君都平壤号檀君是为前朝鲜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是为后朝鲜逮四十一代孙准时有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来夺准地都于王险城[险一作俭卽平壤。]是为卫满朝鲜。 其孙右渠不肯奉诏汉武帝元封二年遣将讨之定为四郡以王险为乐浪郡。 高勾丽长寿王十五年自国内城徙都之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夹攻灭之地遂入于新罗。 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废量徙 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寻为西京光宗十一年改称西都成宗十四年称西京留守。 穆宗元年又改镐京文宗十六年复称西京留守官置京畿四道肃宗七年设文武班及五部。 仁宗十三年西京僧妙淸及柳 分司侍郞赵匡等叛遣兵断 岭道于是命元帅金富轼等将三军讨平之除留守监军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寻削京畿四道置六县。 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使营记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龄等作乱杀留守以西京及诸城叛附于蒙古蒙古以西京为东宁府置官吏 慈悲岭为界。 忠烈王十六年元归我西京及诸城遂复为西京留守官恭愍王十八年设万户府后改为平壤府。 有大同江[卽浿江又名王城江。 江之下流为九津溺水]有大城山[一云九龙山一云鲁阳山。 文献通考云平壤城东北有鲁阳山卽谓此也。 山顶有三池。]古城基二[一箕子时所筑城内 区用井田制一高丽成宗时所筑]箕子墓[在府城北兎山上]东明王墓[在府东南中和境龙山俗号'眞珠墓。' 又仁里坊有祠宇高丽以时降御押行祭朔望亦令其官行祭邑人至今有事辄祷世传东明圣帝祠]乙密台[台在锦绣山顶台下层崖之旁有永明寺卽东明王九梯宫内有麒麟窟窟南白银滩有岩出没潮水名曰朝天石。]属县四。

○江东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仍乙舍乡班石村朴达串村马滩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后属于成州恭让王三年复置令。

○江西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梨岳大垢甲岳角墓秃村甑山等乡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中和县本高勾丽加火押新罗宪德王改为唐岳县。 至高丽为西京属村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荒谷唐岳松串等九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忠肃王九年以太祖统合功臣金乐金哲内乡升为郡置令如故恭愍王二十年又升为知郡事。

○顺和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楸子岛樱迁村龙坤村禾山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后属于祥原忠惠王二年移属三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8

○安北大都护府宁州本高丽彭原郡太祖十四年置安北府成宗二年称宁州安北大都护府显宗九年称安北大都护府高宗四十三年避蒙兵入昌麟岛后出陆恭愍王十八年置安州万户府后升为牧别号安陵[成庙所定。]有淸川江[古称萨水卽高勾丽*乙 文德{乙支文德}败隋兵百万之地]领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六。

○龟州本高丽万年郡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龟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 高宗三年丹兵来寇州人拒战斩获甚多至十八年蒙兵来侵兵马使朴犀尽力御之力屈犹不降以功升为定远大都护府。 后为都护府又改定州牧。

○宣州本安化郡高丽初改为通州显宗二十一年称宣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 有牧美岛。 龙州本高丽安兴郡显宗五年称龙州防御使后改为龙湾府忠宣王二年复称龙州。

○静州本高丽松山县德宗二年筑城徙民一千户实之文宗三十二年又以静州等五城城大民小徙内地民各百户实之。

○麟州本高丽灵蹄县显宗九年称麟州防御使二十一年移永平鎭民实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含仁后改为知郡事。 有古长城基。[德宗朝平章事柳韶所筑起自州之鸭绿江入海处至东界和州海滨。]

○义州本高丽龙湾县又名和义。 初契丹置城于鸭绿江东岸称保州文宗朝契丹又设弓口门称抱州[一云把州。]睿宗十二年辽刺史常孝孙与都统耶律宁等避金兵泛海而遁移文于我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