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景德王改为五关郡。 高丽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元宗朝以安胎升为瑞兴县令官别号 西[成庙所定。]要害处有 岭。[卽慈悲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2

○谷州本高勾丽十谷城[一云德顿忽一云谷城县一云古谷郡。]新罗景德王改名鎭瑞为永 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九年定为知郡事别号象山[成庙所定。]属县二。

○新恩县显宗九年来属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李公柱内乡升知覃州事后复旧名还属别号新城。

○侠溪县本高勾丽水谷城县[一云买且忽。]新罗景德王改名檀溪为永 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北苏宫阙旧基。[北苏卽县之箕达山辛禑时据道诜密记遣权仲和等审得之与左苏白岳山右苏白马山为三苏。]

○遂安县本高勾丽獐塞县[一云古所于。]新罗时为 岩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属谷州任内后置县令忠宣王二年以元嬖宦李大顺之请升为遂州。[一云以郡人李连松有劳于国升为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3

○东界本高勾丽旧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和州溟州等郡县为朔方道靖宗二年称东界[与北界为两界。]文宗元年称东北面[或称东面东路东北路东北界。]后咸州 北没于东女眞。 睿宗二年以平章事尹瓘为元帅知枢密院事吴延宠副之。 率兵击逐女眞置九城立碑于公 鎭之先春岭以为界至明宗八年称沿海溟州道。 高宗四十五年蒙古兵来侵龙津县人赵晖定州人卓靑叛杀兵马使愼执平以和州 北附于蒙古蒙古乃置双城摠管府于和州以晖为摠管靑为千户以治之四十六年以忠淸道之宁越平昌来隶后还其道元宗四年称江陵道忠烈王十六年以宁越平昌复来属恭愍王五年称江陵朔方道七月遣枢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双城。 于是按地图收复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州及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鎭诸城。 前此朔方道以都连浦为界筑长城置定州宣德元兴三关门没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复之以寿春君李寿山为都巡问使定疆域复号东北面九年称朔方江陵道。 以此考之铁岭以北为朔方道以南为江陵道。 高丽时或称朔方道或称江陵道或合为朔方江陵道或称为江陵朔方道又或称沿海溟州道。 一分一合虽沿革称号不同然自高丽初至于末年公  南三陟 北通谓之东界云。 领都护府一防御郡九鎭十县二十五。 睿宗朝所置大都护府一防御郡四鎭六。 恭愍王以后所置府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4

○安边都护府登州本高勾丽比列忽郡[一云浅城郡。]新罗眞兴王十七年为比列州置军主。 景德王改朔庭郡高丽初称登州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显宗九年更今名。 高宗时定平以南诸城被蒙兵侵扰移寓江陵道襄州再移杆城几四十年忠烈王二十四年各还本城别号朔方[成庙所定。]有国岛属县七领防御郡九鎭十[使三将七。]县令官八。

○瑞谷县本高勾丽 谷县[一云首乙呑。]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汶山县本高勾丽*加 达县{加支达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菁山为朔庭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后改文山。

○卫山县高勾丽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翼谷县本高勾丽于支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翊溪为朔庭郡领县高丽更今名仍属。

○派川县本高勾丽 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鹤浦县本高勾丽鹄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霜阴县本高勾丽萨寒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5

○和州本高勾丽之地或称长岭鎭或称唐文[唐一作堂。]或称博平郡高丽初为和州成宗十四年改和州安边都护府显宗九年降为和州防御使为本营。 高宗时没于蒙古为双城摠管府州因合于登州。 犹称防御使后倂于通州忠烈王时复旧。 恭愍王五年出师收复为和州牧十八年升为和宁府设土官。 有横江。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6

○高州古德宁鎭[一云洪源郡。]成宗十四年为高州防御使显宗十九年城凤化山南以徙州治恭愍王五年改知州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7

○宜州本高勾丽泉井郡[一云于乙买。]新罗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为井泉郡。 高丽初称涌州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后更今名睿宗三年筑城别号东牟[成庙所定。]又号宜春宜城。 要害处有铁关海岛有竹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8

○文州古称姝城成宗八年为文州防御使后合于宜州忠穆王元年复析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9

○长州[一云 林一云端谷。]显宗九年为长州防御使后改为县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