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冀州九年于县置德州五代石晋徙州理长河以县为属邑宋嘉佑中复为州理金因之
   平原县〔中〕
○州西南五十里汉平原郡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余里 【今枯河犹存】 韩信夜渡平原袭齐历下军渡此河也高齐并鄃县入此 【古城在县西光武封马武此邑】 元魏置东青州寻废属安德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唐太和二年属齐州寻复属德州宋金因之
   齐河县〔中〕
○本宋济南之耿济镇汉耿弇讨张步自朝阳济河即此地金刘豫家此镇僭位后置为县属济南大定八年始城之国朝至元二年来隶
   清平县〔中〕
○州东 【州东○当作州西】 百八十里本汉清河郡之清阳县隋开皇初徙贝邱县置此十六年改曰清平属博州大业二年属贝州唐武德四年属博州宋属大名府旧邑在县西四十里清平镇元丰闲漯河决坏城徙置博平县之明灵寨今理是也金因之国朝至元二年来隶
   德平县〔下〕
○州东八十五里本汉平原郡平昌县汉文四年封齐悼王子卬为平昌侯 【汉文四年封齐悼王子卬为平昌侯○按水经注潍水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卬为侯国则卬所封乃琅邪之平昌也又按汉书卬以平昌侯立为胶西王胶西今高密亦于东平昌为近特王子侯表失其郡名耳于氏引入平原误】 故城在县西南或云西平昌以琅邪亦有平昌故称公元魏永熙二年移县理古城高齐天保七年复移今理隋开皇十三年属沧州十六年还属德州 【隋开皇十三年属沧州十六年还属德州○按十三年当作三年隋书开皇三年废诸郡故属沧州也又按德州开皇九年始置还属亦当作改属】 唐因之五代唐避讳改曰德平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元符二年复置属德州金因之
  齐邑外属
   高唐州之高唐县
○本汉平原郡之高唐县非古齐高唐也 【汉县非古齐高唐也○寰宇记古高唐城在禹城县南五十里禹城西南境与高唐州接壤春秋时齐地西至聊摄则今高唐为齐履无疑不必以其非古高唐所在而外之也】 杜征南云高唐在祝阿西北古齐邑齐威王使盼子所治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则汉县也今人皆以此为齐邑故略具同异云
   曹州之禹城县
○济南西五十里 【济南西五十里○按今禹城至济南一百里】 古祝国黄帝之后杜征南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瑗城有高唐城春秋时齐邑汉祝阿县属平原郡隋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曰禹城取县南禹息古城为名安史之乱义营防遏将军李铣决河水以限贼县为水坏乃北徙八十里移县置迁善村为今理 【故禹城在丰齐之北】 宋金并属济南国初乙未年属曹州 【有阿阳城汉县也在废禹城西北隋开皇初此城侧得古冢石铭云阿县令李君墓龙额城亦汉县在废禹城东南古高唐城在南五十里瑗城在南百里春秋晋赵鞅伐齐取犂及辕杜云犂一名隰辕即瑗也源阳城唐县亦在南百里废禹城在南八十里】
   泰安州之长清县
○济南西南七十里本卢地齐公子傒食采于卢 【齐公子傒食采于卢○按高傒以王父字为氏非公子】 汉为县属泰山郡元魏孝昌二年自山茌故城移东太原郡置此后废隋开皇五年置长清镇取清水为名十四年改为县属济州唐贞观十七年属齐州宋因之至道二年徙治刺榆店今县理金亦属济南国初乙未年属泰安
   东昌路之聊城县
○济南西三百里齐西鄙之邑水经注云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战国时燕将保聊城田单攻之不下鲁仲连为书约之矢射城中燕将见书自杀两汉属东郡魏晋属平原因为郡治焉 【魏晋属平原因为郡治焉○后魏书平原郡治聊城县王城见水经注寰宇记云理畔城非也此蒙魏晋为文误】 隋初属博州大业中属武阳郡唐宋并属博州国朝属东昌路倚郭按汉志千乘郡别有蓼城县后汉为蓼侯国注云东北有摄城此古齐聊摄也 【汉志千乘郡别有蓼城县后汉为蓼侯国注云东北有摄城此古齐聊摄也○按汉书地理志曰蓼城都尉治续汉书郡国志曰蓼城侯国注云杜预曰县东北有摄城今考杜解左传曰平原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初未言在蓼城也又按续汉志曰聊城有聂戚注云左传曰聊摄以东是则刘昭因聊蓼字音之近误引杜解并忘其自相抵牾矣于氏但据刘注而迷其所出复不见续汉书于东郡之聊城本有聂戚之文而注已引左传为证遂别指蓼城为古齐聊摄此其疏也蓼城后汉属乐安国今虽未详所在要是齐北之地不得以为西界蓼侯国亦脱一城字】 今人皆以东昌之聊城当之故略具同异云○茌平县聊城县东北七十里左传哀八年齐取阐杜注云汉东郡茌平县北有阐乡 【左传哀八年齐取阐杜注云汉东郡茌平县北有阐乡○按杜氏哀八年齐人取讙及阐解曰阐在东平刚县北今兖州府宁阳县东北有刚城故县也应劭所谓阐亭当在其北前汉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晋属东平国后改曰刚平杜晋人故云东平无追举汉郡之理而于氏以为在茌平北且以汉东郡系之考其致误之由葢续汉志济北国五城四曰茌平五曰刚文相连接茌平下云本属东郡此司马彪原注本细字升为大书而刚下则刘昭细字注云左传哀八年齐取阐杜预曰在县北有阐乡刻本或灭去阐字故于氏误以刘注承茌平本属东郡而言其实未尝检左传注也】 茌平至晋末圮于河后魏废入聊城 【后魏废入聊城○按茌平后魏属平原郡未尝废隋志清河郡茌平下云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