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七年新升六张半,征银三十六两四钱;八年新升一张,征银五两六钱;九年台湾县拨归本县管辖一张,征银五两六钱;十三年新升六张,征银三十三两六钱;乾隆三年新升八张,征银四十四两八钱;八年新升六张半,征银三十六两四钱;二十年新升七张,征银三十九两二钱;二十四年新升九张,征银五十两四钱:共征银五百七十九两六钱。内除雍正九年拨归台湾县管辖二张半减征银一十四两、乾隆九年豁免半张无征银二两八钱,实在征银五百六十二两八钱)。

  附录

  按台地厝饷、磨饷,沿旧例也。凤山僻处东南,地不加赋,故无厝饷。又地不宜麦、碾面亦少,故牛磨一饷即有一、二,多附他邑输纳。

  (附)官庄

  按台疆初辟,地广人稀;官斯土者,置田园、糖廍,召佃开垦,踞为己业,名曰官庄。自康熙六十年台匪窃发后,奉旨清查,严禁不许仍掌庄业,致扰番民。乾隆九年,复遴选大员渡海履亩勘丈,民业归民,番地归番,无复朦混。其兴民番无碍者,听原佃照旧;输纳课饷,归县管理。本县各里庄俱有,而港东、西二里尤甚。今条其数于左:

  原额五十二所,杂征青白糖、租粟、蔗车、糖廍等项年共折征银九千九百二十五两八钱零。递年新升及新收官庄,共加征银五百二十七两四钱四分二厘(内雍正七年报升官庄糖粟加征银一百九十七两七钱七分,乾隆十二年报升官庄溢额粟一十三石折征银五两二钱,二十六年新升官庄糖粟折征银五两二钱七分二厘,雍正九年台湾县拨归本县管辖征输官庄白糖廍三百一十九两二钱),合征银一万四百五十三两二钱四分二厘;递年豁除及改归台湾管辖共减征银一千一百二十两二钱七分五厘(内雍正九年本县拨归台湾县管辖官庄白糖糖廍并匀前金庄租粟共银五百一十九两七钱八分六厘零,十年豁免减征白糖银二十六两三钱六分零,十一年豁免崩陷无征银二十四两六钱,乾隆九年豁免崩陷田园无征银一百五十二两五钱四分二厘零,十八年豁崩陷田园无征官庄银一百两一钱五分六厘零,二十四年豁免崩陷田园无征官庄银二百九十七两八钱三分一厘零),合计通县实在折征官庄银九千三百三十二两九钱六分七厘零。

  附录

  乾隆九年上谕:外省镇将等员,不许在任所置立产业,例有明禁。在内地且然,况海外番黎交错之地!武员置立庄田垦种取利,纵无占夺民产之事,而家丁、佃户倚势凌人、生事滋扰,断所不免。朕闻台湾地方,从前地广人稀,土泉丰足。彼处镇将大员,无不创立庄产,召佃开垦,以为己业。且有客民侵占番地,彼此相竞,遂投献武员,因而踞为己有者。亦有接受前官已成之产,相习以为固然者。其中来历总不分明,是以民番互控之案,络绎不休。若非彻底清查,严行禁绝,终非宁辑番民之道。着该督抚派高山前往会同巡台御史等一一清厘。凡历任武职大员创立庄产,查明并无侵占番地及与民番并无争控之案者,无论系本人子孙及转售他人,均令照旧管业外,若有侵占民番地界之处,秉公清查:民产归民、番产归番,不许仍前朦混,以启争端。此后台郡大小武员创立庄产、辟垦草地之处,永行禁止。倘托名开垦者,将本官交部严加议处,地亩入官;该管官通同容隐,并行议处。

  (附)盐课

  旧盐场二所:一、濑南场,在本县大竹桥庄;一、濑北场,在本县新昌里。计埕一千三百二十三格,每格大小不等,合计三千四百二十□丈零。每丈征银四钱九分,共征银一千六百八十两。雍正九年,更正疆界,新昌里改归台湾县管辖,濑北场亦改隶,征额应减;后于乾隆二十一年复就本县凤山里设濑东场、仁寿里设濑西场,移新补旧。今仍原额归府管理,不计埕格。详于左:

  一、濑南场:在兴隆庄打鼓港口(旧设)。

  一、濑东场:一在凤山庄大林蒲(乾隆二十一年新设)。

  一、濑西场:在仁寿里弥陀港(乾隆二十一年新设)。

  共征盐埕饷银一千六百八十两,岁除支拾公费银,三百四十四两六钱四分(旧额公费银三百四十六两六钱四分),如数归款外,余银归府管理,候文划兑兵饷。

  附录

  「台湾志略」:台地自入版图之后,盐皆归于民晒民卖;其盐埕饷银,由台、凤两邑分征批解。缘民晒民卖,价每不平。雍正四年四月内,奉文归府管理。每场设巡丁数名不等,昼夜巡逻;设管事一人、家丁一人,专司稽查,以防透漏。夏秋恒多雨水,盐埕泥泞,晒常不敷;春冬二季,收晒多贮备用。所出之盐,尽数用制斛盘量收仓,每月照数给价晒丁收领。凤山场每交盐一石,给定价番广银一钱。各县贩户庄民赴馆缴课领单,每盐一石定课价番广银三钱、脚费银三分;执单赴场支盐各庄运卖。所卖盐银,除每月支发盐本及盐馆办事人役工食外,余悉存贮府库,按月申报。

  「台湾志略」:各县贩户庄民运卖盐斤,水载以船、陆载以车,视路程还近以定价值;既绝私煎私贩之弊,复无忽低忽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