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将景泰遇于彭阳城,依山为阵处也。金仍为彭阳县。元至元七年,省入镇原州。

  丰义城在县东彭阳废县界。旧有丰城,西魏时置云州于此。后周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开皇中,废防为丰义城。唐武德三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属彭州,以故丰城为名。贞观初,改属宁州。贞元三年,吐蕃寇丰义城,前锋至大回原,宁节度韩游瑰击却之。四年,游瑰请筑丰义城,二坂而溃,遂不果城。五代时,县废。大回原,或云近泾州境。

  三水城在县东北百里。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属国都尉治焉。后汉仍属安定郡。刘昭曰:县有左谷,即卢芳所居。晋废。《水经注》:肥水出牵屯山,东北流,注高平川。川东有三水县故城。东汉初,三水人卢芳据城叛。即此。○廉城,在县东北。汉置廉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废。《水经注》:高平川东北流径廉城东,又东北径三水县西,是也。

  他楼城县北百里。本高平县地。晋太元十六年,乞伏乾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没奕干奔他楼城。即此。唐贞观六年,置他楼县,又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焉。神龙初,州县俱废。○侯尼城,在县东北百五里。宋元嘉六年,赫连定保平凉,欲复取统万,引兵东至侯尼城,不敢进而还。

  萧关城县西北百四十里,即汉之萧关也。《旧唐书》:高宗时,于萧关置地犍县,属原州。神龙元年,废,改置萧关县。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五年,复置武州治此。中和四年,武州侨治潘原,萧关县属焉。五代周显德中,废武州,并废萧关县,是也。又有白草军城,在萧关北、蔚茹水西。唐开元中,置军于此,属朔方节度。

  平夏城县西八十里。本唐石门关之地,亦曰石门城。宋绍圣四年,夏人入寇,知渭州章请城葫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人。诏从之。遂出葫芦河川,筑二寨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夏人来争,击却之。赐名曰平夏城、灵平寨,寻升平夏城为怀德军。《宋志》:怀德城,初亦名威德军。其东十五里为结沟堡,西十八里为石门堡,南十二里为灵平寨,北十八里为通峡寨,是也。又明景泰中,知平凉府张镛请修葫芦峡口古城。议者谓不击要害,罢之。马文升曰:葫芦峡为宁夏韦州南出静宁之要路。盖即平夏城故址也。

  保定城在县东。唐贞元七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保定城,捍青石岭。十年,又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是也。○靖夏城,或云在县东北。宋置。政和六年,夏人大举攻泾原靖夏城,城陷,屠之而去。

  ○陇山县西七十里,即陇山北麓也。对华亭小陇山而言,亦曰大陇山。有若水谷,高平川出焉。《水经注》:汉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此谷也。若水,当作苦水。

  雉头山县西三十里。又西二十里为鸡头山,本一山而异名耳。《通典》:笄头山在高平县,一名崆峒山。盖山陇绵延,接于县西也。《志》云:县东二里有东山,极高峻。又东八里有玉山,多白石。

  逢义山在县北。东汉建安初,段讨先零叛羌,自彭阳直指高平,战于逢义山,大破之。杜佑曰:高平县有逢义山。是也。○三观山,或云在县北。唐武德五年,突厥寇原州,陷大震关。既而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杨师道,击突厥于三观山,破之。

  ○高平川在县治南。源出大陇山。一名苦水,下流合于胡卢河。汉段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羌,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若水,即苦水之讹矣。晋隆安五年,后魏拓跋遵等袭破没奕干于高平,亦即是川也。《水经注》:高平川,北入于河,西南去安定三百四十里。

  胡卢河在萧关东十五里。《志》云:县西南有颓沙山,河流出焉。曲折流,经县西北,亦名蔚茹水,北注于黄河。支流折而东南,入平凉县界,注于泾河。《唐志》:萧关县有蔚茹水,水西即白草军。太和五年,牛僧儒主议以维州还吐蕃,曰:吐蕃若养马蔚茹川,上平凉阪、犯回中,不三日至咸阳桥,何有西南数千里外之维州哉?盖蔚茹川多水草,宜畜牧也。宋治平中,蔡挺知渭州,夏人集胡卢河。挺出奇兵迎击,夏人奔溃。《金志》谓之大胡河。又屈野河,亦在县北,下流合于胡卢河。或曰,即胡卢河之异名也。宋咸平四年,陕西漕臣刘琮言,镇戎军本古原州,请于军前后置堡寨,且耕且战。祥符二年,始置横阳、神堂、缘城三寨,皆在屈野河东。天圣以后,没于西夏。

  三川县西北三十里。《水经》谓之次水。其源本一,流而为三,入高平川。又有三水,在县东北六十里。水流三派,会归一川,流入泾州界,入于泾水。汉三水县以此名。○阳晋水,在县西。自西蕃界流入,又东南流,经平凉县北,至泾州境,合于泾水。

  石门水县西八十里。其地有石门口,亦曰石门关。《水经注》:其水五源,俱导东北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同为一川,又东北注于高平川。○肥水,在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北有自延水。又蒲水,在县北五十里,出县北境之南蒲谷。《金志》谓之蒲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