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九。贞观末,太宗葬此,谓之昭陵。《六典》:九,关内道之名山也。

  武将山县西北二十里。一名冯山,或谓之五将山。唐肃宗建陵在焉。又西北三十里,曰承阳山,左右有水,合流入甘河,《黄图》所谓浪水也。○覆甑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又东北五里为青峰山。《志》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凤凰山,魏徵墓在焉。又石泉谷,在县北四十里,又北四十里为白水谷。

  ○泾水县东北三十里。自永寿县南流,经谷口而南,有甘水来汇焉。《志》云:甘水源出永寿县,经乾州,至县西北,又东会泾水,谓之泾甘渡。今渡在县东五十里。

  洪口堰在县东北六十里,即谷口。《方言》:石阻河流为洪也。堰接泾阳县界。泾水会甘水,流经此。元英宗至治初,陕西屯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每年例于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溉田七万余顷。诏从之。又十里,即白渠故迹矣。

  醴泉宫在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汉宣帝置宫于此。旁有泉涌出,味如醴,因以名宫。后周主邕天和三年,如醴泉宫,其后数如醴泉。唐贞观中,泉复涌出,因重修故宫云。

  附见:

  西安左卫在府城内。又有西安前后二卫。俱洪武初置。又西安右护卫,洪武中为秦府置。



卷五十四

卷五十四
  ◎陕西三西安府下

  华州府东二百里。东至河南、陕州三百十里,南至商州二百里,北至同州七十里。

  周畿内地,郑始封邑也地名咸林。《毛诗谱》:宣王封其弟于咸林之地,是为郑。《周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后属于晋《左传》晋侯赂秦以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战国为秦、魏二国之境。秦属内史。汉属京兆。后汉为京兆、弘农二郡地。魏晋因之。后魏为华山郡《地志》:东晋太元十二年,分弘农之华阴、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阳等县,置华山郡。后魏盖因晋旧。太和十一年,别置华州。后于此置东雍州。西魏改曰华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属京兆、冯翊二郡。义宁初,置华阴郡。唐复曰华州。垂拱初,改泰州,寻复故。天宝初,亦曰华阴郡。乾元初,复曰华州。建中四年,升为镇国军《唐志》:至德以后,有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州刺史领之。乾宁三年,又升为兴德府。天三年,仍曰华州。五代梁曰感化军一作威化,误。后唐复曰镇国军。周显德初,军废,仍曰华州。宋初复曰镇国军。皇五年,改镇潼军仍曰华州,亦曰华阴郡。金因之。贞三年,又改为金安军。元仍曰华州,寻以州治郑县省入。明初因之,属西安府编户四十九里,领县二。今仍曰华州。

  州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之关,自昔为关中喉舌、用兵制胜者必出之地也。《地志》:华州内扼秦雍之口,外拊河洛之背。战国秦惠王六年,魏纳阴晋,而三晋之亡自此始。争衡河洛间者,可勿加之意哉?

  ○郑城在州城北,即郑桓公所封邑。战国时属魏。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后入于秦。武公十一年,初置郑县。汉属京兆。后汉初,赤眉入关,立刘盆子于郑北。晋亦属京兆郡。太安二年,河间王起兵长安,东逼京师,顿军于郑。太元九年,慕容冲自华阴进向长安。苻坚使苻晖拒之,战于郑西,晖大败。义熙十三年,刘裕攻潼关,姚赞自定城退屯郑城。裕进军逼之,赞屯霸东。后魏置华山郡于华阴县,郑县属焉。后置东雍州,亦曰华山郡,移治于此。《通志》:古郑城在州东北二十五里,郑始封邑也。后周时,移于州西南九里。隋开皇中,移入州城内。大业初,县属京兆郡。唐以后皆为州治。五代梁贞明四年,晋将李存审等救朱友谦于同州,分兵攻梁华州,克其外城,即此。元省。今城周七里有奇,有门四。

  武城《括地志》:故城在郑县东北十三里。《左传》文八年,秦伐晋,取武城。《史记》:秦康公二年伐晋,取武城,以报令孤之役。又秦厉公二十一年,晋取武城。魏文侯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即武城下也。汉置武城县,属左冯翊。后汉废。或谓之武平城,亦谓之光武城。相传光武征隗嚣,曾驻于此。○彤城,在州西南周彤伯国。战国时,秦魏遇于彤。《史记》:商君反死彤地。即此。胡氏曰:在京兆郑县界。

  阳城川东南十五里。,亦作氵穴。汉置县,属左冯翊。旧在水北,因名。《志》云:县旧治渭北。汉安帝时,移治于此。寻废。

  赤城在州西。亦曰峦城。《水经注》:渭水又东经峦都城北。故潘邑,殷契所居也。《世本》曰:契居蕃。阚る曰:蕃在郑西,即峦城也,俗名为赤城。苻健入秦,据赤城以抗杜洪,即此。○古长城,在州北三里,战国秦魏分界处。《寰宇记》:古城连接今州城,官路经其中。宋白曰:华州东南有魏长城。又有长涧水,南出泰华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渭。

  ○少华山州南十里。以次于太华而名。山之西有石堤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