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处。

  昆明池在府西南三十里。地名鹳鹊庄。《汉书》: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使穿昆明池。臣瓒曰:西南夷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欲伐之,故作池以习水战。周回四十里,凡三百二十顷。《三秦记》:池中有灵沼,名神池。尧时治水,尝停船于此。陆机曰:尧时已有沔池,汉因而深广之。《水经注》:交水西至石碣,武帝开昆明池所造,有石闼堰,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三里。后汉建武二年,赤眉大掠长安,引而西。邓禹乃南至长安,军昆明池,谒祠高庙,大飨士卒。唐武德九年,幸昆明池。贞观五年,猎于昆明池。《括地志》:贞观中,修昆明池,丰、镐二水皆悉堰入,无复流派。《括地志》:昆明池深六寻,袤十里。贞元十三年,命京兆尹韩皋浚之,追汉制,引交河及丰水合流于池。又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大堰以汇众流。太和九年,复浚之。《雍胜录》云:池在长安故城西十八里,池中有豫章台及刻石为鲸鱼。旁有二石人,象牵牛、织女,立于河东西。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祭祀。自宋以后,不加浚治,遂湮为民田。胡氏曰:武帝作石闼堰,堰交水为池。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列三派,城内外皆赖之。唐太和以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涸矣。旧《志》云:上林苑中有波、郎二水,武帝因凿为昆明池。

  定昆池府西南十五里。唐景龙二年,安乐公主恃宠,请昆明池为私沼,帝不许。自凿定昆池,袤数里,即此也。今亦废。《朝野佥载》:定昆池方四十九里,直抵南山云。

  隆庆池在府城东。《六典》:隆庆坊南有井。武后时,忽涌为小池,袤数十丈,常有云气或黄龙出其中,至景云间,潜复出水。其沼浸广,里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实录》云:则天时,长安城东隅民王纯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相王子五王立第于其北。望气者言,郁郁有帝王气。中宗景龙三年,幸隆庆池以厌之。开元二年,作兴庆宫于此,谓之南内。《长安志》:龙池在跃龙池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初载后,因雨水流潦为小池,后又引龙首渠水分溉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常有云龙之祥,后因谓之龙池。程大昌曰:《志》云隋城外东南角有龙首堰,自此堰分水北流,至长乐坡,分为二渠。其西渠自永嘉坊西南流,经兴庆宫,则是龙池之成,引水之力也。

  曲江池在今府城东南。汉武帝时凿。其水曲折似嘉陵江,因名。《唐志》:朱雀街东第五街,皇城东第三街,其南有曲江池,周六七里,亦名芙蓉池,本秦洲。司马相如赋:临曲江之州。颜师古云:曲岸之洲,谓曲江也。汉武帝因秦宜春苑故址,凿而广之,为曲江池。宣帝时,起乐游苑,以为校文之所。唐开元中,更疏凿之。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为杏园、慈恩寺。江侧菰蒲葱翠,柳阴四合。都人游赏,中和节三月三日最盛。玄宗尝锡臣僚宴饮于此。后秀士登第者,亦赐宴焉。本汉时校文之义也。文宗太和九年,从郑注言,浚曲江及昆明池。《雍录》:曲江基地最高,隋营京城,宇文恺以其在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缺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池以厌胜之。又会黄渠水自城外南来,遂从城外包之入城,为芙蓉池,且为芙蓉园。唐作紫云楼于江上。其后颓圮,太和六年复作之。胡氏曰:曲江池,汉时周六里余,唐时周七里,占地三十顷,今且堙为平陆矣。《一统志》云:池在今府东南十里。

  蓬莱池在唐东内禁苑中。宪宗尝畋游于此。《志》云:池在蓬莱殿北,亦名太液池。池中有蓬莱山,自蓬莱池西出玄武门,入重元门,即苑中也。重元盖苑之南门,对宫门玄武门。又有鱼藻池,亦在东苑内。唐穆宗时,尝发神策军浚之。其相近者又有凝碧池。○龙首池,在唐东内苑中。《志》云:苑中有龙首殿、龙首池,因龙首渠之水,自城南注此。元和十三年,浚龙首池。又西内有海池三。《太极宫图》云:东海池在玄武门内之东,近凝云阁。北海池在玄武门内之西。又南有南海池,近咸池殿。武德九年,上方泛舟海池,世民杀太子建成等于玄武门,是也。今皆湮废。

  广运潭在府东九里望春宫之望春楼下。天宝三载,韦坚所凿。《志》云:初,水衔苑左有望春楼。坚于其下凿为潭,以聚江淮运船,赐潭名广运。未几,潭不可漕。又天宝二载,京兆尹韩朝宗引渭水入含光门,置潭西街以贮材木。《宫殿图》望春楼在霸水西,临广运潭,潭在京师苑城东。

  河池陂在昆明池东。池水流经陂北,东合沈水,一名女观陂。○雁鹜陂,在镐池北,亦承昆明之下流,方六顷。沈约诗:东出千金堰,西临雁鹜陂。是也。

  皇子陂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隋文帝改曰永安陂。○塔坡,在府南二十里韦曲之西,地有浮图,产稻极美,土人谓之塔坡米。

  王渠在府西。其上流曰昆明故渠,自昆明池东径河池陂北,又东合沈水,亦曰漕渠。径故长安城南,至汉青门外,有沈水枝渠流入焉。枝渠自章门西入城,为仓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