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顶平,四围险峻,旧有寨。

  陆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伊水经其下,一名方山。县东北五十里又有鸣皋山。宋建兴三年,翟兴破贼杨进于此。上有九皋寨,亦名九皋山,接汝州界。又奉牛山,在县东三十里。翟兴屯伊阳之奉牛山,刘豫诱其下贼杀之,即此。亦谓之伊阳山。○云梦山,在县东九十里,相传鬼谷子游息处,一名鬼谷山。又灵星山,在县西十里,尝置寨于此,名灵星寨。

  露宝山在县北六十里。产锡矿,上有古寨。又筛山,在县东九十里,以多岩洞而名,与县西二十里大矿山皆产锡。○黄松岭,在县北三十里,有洞,产铅、锡。

  ○伊水在县东南一里。自卢氏县流入境,与汝州伊阳县接界,县西北五里之高都川、七里之龙驹涧,县南六里之王母涧、八里之空桑涧,俱流入焉。东北流,达洛阳县界。《志》曰:高都河出大矿山,经县东关,有顺阳桥跨其上。又顺阳川,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宜阳县,南流至此入于伊河。

  伊阳渠在县东十里,分伊水以溉田。○永定渠,在县南六里。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鸣皋渠;县东六十里有顺阳渠,五十里有济民渠,皆洪武中,邑民分引伊水溉田,至今为利。

  ○陆浑关在县北七十里。旧《志》云在伊阙县西南。更始二年,赤眉贼西攻长安,分其众为二部:一自武关,一自陆浑关,两道西入。盖由陆浑西北趣函谷道也。《志》云:今旧县镇关,在县南九十里,洪武三年建,有巡司。○白杨关,在县东,有戍兵。又楼子关,在县西南。县南百里又有没大岭关,今置巡司于此。

  卢氏县府西南三百四十里。北至陕州灵宝县二百里,西至陕西洛南县二百五十里,东至永宁县百八十里,东南至嵩县二百六十里。本虢之莘地。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属弘农郡。晋属上洛郡。秦苻健侨置青州于此。后魏又置乐安郡,西魏改义川郡,隋初改虢州,皆治焉。大业初,州废,属弘农郡。义宁初,又置虢郡于此。唐初,改虢州。贞观八年,移虢州治弘农,县属焉。宋因之。元属嵩州。明初属陕州。万历初,改属河南府。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长水废县县东南七十里。《九域志》:在河南府西南二百四十里。后魏为南陕县。西魏改长渊。隋因之,属弘农郡。唐讳渊,改曰长水,属虢州。贞观八年,属州。显庆□年,改属洛州。宋因之。元废。宋白曰:汉卢氏县地也。后魏延昌二年,分卢氏东境库谷以西、沙渠谷以东为南陕县,以北有陕县也。废帝改长渊,以县东洛水长渊为名。唐贞元二年,陕虢观察使李泌,败州叛卒归淮西者于陕州城南,意贼必分兵自小路南遁,乃遣将自炭窦谷趣长水,贼果至,大败之。炭窦谷,在长水县西北,与陕州接界。今《隋志》作长泉,亦唐时史臣讳之也。

  王城废县在县西。后魏置石城郡,治王城县。西魏郡县俱废。唐初复分卢氏县地置王城县,属虢州。宋熙宁四年,废为王城镇,属虢略县。《志》云:在今灵宝县东南八十里。○栾川废县,在县东四十里。本伊阳县地。宋熙宁四年,改属卢氏。元二年,为栾川镇。崇宁三年,升为县。金贞元二年,废为镇。

  高门城在县东。《水经注》:洛水支津东北流,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有高门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支津,南注洛。宋元嘉中伐魏,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

  阴地城在县东北。《左传》哀四年,楚围蛮氏,蛮子赤奔晋阴地。杜预曰:阴地,河南山北,自上雒以东至陆浑也。或曰:晋有阴地之命大夫,命大夫,别县监尹也,城即其戍守之所。

  ○熊耳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东连永宁,南接内乡,有东西两峰,相竞如熊耳然。洛水径其下。《禹贡》曰:导洛自熊耳。《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熊,谓熊耳山;湘,今湖广岳州之君山也。又齐桓公南伐至召陵,公自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是也。《志》云:府境山名熊耳者有三:卢氏之熊耳也,宜阳之熊耳也,陕州之熊耳也。

  塔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旧有浮图,因名。上有太平寨,四壁陡绝,昔人避兵于此。又抱犊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亦名抱犊寨。四周险绝,顶平可耕,昔人多避兵其上。

  峦山在县东南百里。《括地志》伊水出卢氏县东峦山,即此。一名闷顿岭。○邢公山,在县北九十里。旧传盛彦师杀李密及王伯当于此。密尝封邢国公,故名。下有断密涧。

  铁岭县北四十里。层崖陡立,峭壁嶙峋,中有一径,才通往来,古设关于此。宋绍定五年,蒙古围汴,金人征兵入援。时金将徒单兀典镇阌乡,以备潼关,奉命发兵,由西南径入大山,潼关遂入于蒙古。蒙古引兵追兀典,及于铁岭,金兵大败。今有铁岭关巡司。又八盘岭,在县西二十里,巍然高险,曲折八盘。

  赀谷在县境南山中。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魏,庞季明自赀谷入卢氏,说诱士民,薛安都等因之,自熊耳山北出。又柳元景上百丈崖,出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