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自统之。一居代郡参合陂之北,使兄沙漠汗之子猗盿统之。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使猗盿弟猗卢统之。建兴初,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其后为石虎所败,部族东徙。至拓跋翳槐于咸康初,复城盛乐,在故城东南十里。弟什翼犍于咸康六年,始都云中之盛乐宫。明年,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即汉之成乐县地也。又《晋纪》:太元十一年,拓跋居定襄之盛乐,盖前此迁逐于云中、代郡间,未有定居也。亦曰云中宫。《魏土地记》云: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义熙九年,魏主嗣如云中旧宫,盖是时都平城,故谓盛乐为云中旧宫。魏主焘始光元年,柔然入云中,攻拔盛乐宫,魏主击却之。寻置朔州,领盛乐、广牧二郡。《司马楚之传》:世祖拜为云中镇太守、朔州刺史。是也。正光五年,元或讨破六韩拔陵,顿于朔州。是年,诏改怀朔镇为朔州,更命朔州曰云州,亦谓之云中,李崇为破六韩拔陵所败,自白道还云中。既而复自云中引兵还平城,曰:云中者,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此地不全,则并肆危矣。乃请留费穆为云州刺史,既而北境皆没,惟云中一城独存,久之乃弃城南奔。《魏土地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卢城。唐天宝元年,王忠嗣奏置振武军,西去东受降城百余里。大历八年,徙单于都护府治振武军城内。元和七年,李绛言:振武、天德左右,良田万顷,请择能员开置营田,可以省费足食。于是诏以韩重华为振武军营田等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三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屯制,每三十人耕百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二千八百余顷,岁收粟四十万余石。既而请益开田五千顷,可以尽给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五城之军,议格不行。《唐史》:振武、天德良田,广袤千里。是也。贾耽曰:振武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成乐县。《续通典》:振武军,故盛乐城也,在唐朔州北二百八十里,与定襄故城对,其地据阴山之阳,黄河之北。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袭土谷浑,还至振武,尽俘其民而东。后置振武县,属丰州。金废为振武镇。其北七十里有黑沙碛云。

  平地城府西北五百里。《元志》云:本名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平地县,属大同路。明初省。○武进城,在府西北塞外,汉县,属定襄郡,西部都尉治焉。光武封赵虑为侯邑,寻复为县,属云中郡。熹平初废。又沙陵城,在武进城西。汉县,属云中郡,后汉末废。《汉志注》:白渠水出武进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即此。

  原阳城在府西北境。故赵邑也。《战国策》:赵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即此。汉为原阳县,属云中郡。后汉末废。《水经注》:芒干水出阴山,南经武皋县,又南径原阳故城西,是也。又武皋城,亦在府西北境,汉县,属定襄郡,中部都尉治此。后汉末废。《汉志》注:武皋有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即《水经注》所云芒干水也。○武要城,在府北。汉县,属定襄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末废。《志》云:武要西北即石漠矣,盖极塞也。又陶陵城,亦在府北,汉县,属云中郡,东部都尉治焉,后汉废。

  武泉城在府西。汉云中郡属县也。汉初灌婴击反韩王信于马邑,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又周勃击破胡骑于此。景帝中六年,匈奴入雁门至武泉,是也。后汉末废。○北舆城,亦在府西境。汉县,属云中郡,中部都尉治焉。后汉废。郦道元曰:武泉水出武泉县故城西南,又南流西屈径北舆故城南,是也,其地俱在白道北。又府西北有武城城,汉县,属定襄郡,后汉废。

  净州城府西北四百二十里。金大定中置,治天山县。元因之,曰净州路。明初废。又砂井城,在府西北五百里,金人置砂井总管府,领砂井一县。元曰砂井路,明初废。今其地有砂井,外即界壕。○苏武城,在府西北五百余里,相传汉苏武使匈奴时居此。

  东胜城府西五百里,辽所置东胜州也。《续通考》:辽太祖破振武军,故胜州之民皆趋河东,胜州遂废。石晋割代北献辽,乃置东胜州,领榆林、河滨二县。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并置武兴军,领东胜一县。元又省东胜县入州,明初改建东胜左右二卫,兵民皆耕牧河套中,寇益稀少。洪武二十六年,城东胜,永乐初,移入畿辅,其地遂墟。正统三年,边将周谅言: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其外连亘官山,实贼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非惟可以捍蔽太原、大同,亦所以保障延安、绥德也。时不能用。成化中,虏酋窃入套中,边事日亟。嘉靖间,陈讲亦言东胜撤而偏关之备急。盖东胜当全晋之西北,关系尤重矣。

  桑乾城府东百五十里。汉县,为代郡治。后汉仍属代郡。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遣子彰击代郡乌桓,彰乘胜逐北,至桑乾,去代二百里,即此。后废。亦谓之桑乾川。晋太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