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涔山县北百四十里,北去朔州百二十里。其山中高而旁下。《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今山下有天池,有龙眼泉,即汾水之源也。一名燕京山,一名林溪山,相传刘渊尝读书山中。隋以汾源名县,唐曰管州,皆以此山也。又芦芽山,在县北百五十里,其南有神林山,其西南有荷叶平山,俱形势险峻,迤逦抵岢岚界。

  屹嵯山县东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唐官谷,谷中有磨川水,亦流注汾水。又刁胡山,在东北八十里,路从磨官谷入,称为险隘。又有悬钟山,在县东七十五里,上有石寨,名曰马寨。

  ○汾水在县城西。自管涔山发源,流经宁化所东五里。又南流经此,至楼烦镇东南,而入阳曲县界。汾流曲折处,谓之汾曲,其所经州县,多引以溉田,民被其利。

  岚河县西南六十里,与岚县接界,东流入汾。又羊儿河,出县西南五十里鹿绽岭下,亦东流入汾。○碾河,在县南二里,源出县东北百二十里巾子山,流悬钟山焉,寨水流合焉,西流入汾。又监河,在楼烦镇南一里,源出县南百四十里之独石河村,北流经此,注于汾水。

  天池在管涔山北原上。池方里许,常盈不涸,澄氵亭如鉴,即汾水之源也。北人谓天为祁连,亦谓之祁连泊。元魏孝文屡游畋于此,高欢亦尝游焉。高洋天保九年,自邺如晋阳,至祁连。高演皇建初,自将伐厍莫奚,至天池,厍莫奚闻之,出长城北遁,高炜亦尝猎于天池。胡氏曰:晋阳至天池三百七十余里,相传其水潜通桑乾,盖即桑乾上源矣。池东更有一池,清澈与天池相似,二池通流。池西有沟,名老马沟。《通志》:天池在宁化所北百四十里。似误。○温泉,在县东十五里北山下,出石罅中,流分数派,注于碾河。

  ○汾阳宫在管涔山北原上。隋大业四年,诏于汾水之原,营汾阳宫,遂营建宫室,环天池之上,并筑楼烦城。《隋志》:静乐县有汾阳宫。是也。唐废。

  两岭关县东南六十五里,路出阳曲。明初,调太原左卫官军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镇巡司,缭以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楼烦关,在县北,隋大业三年,北巡至突厥牙,还入楼烦关,至太原。《唐志》:静乐县管涔山北有楼烦关。

  娑婆岭隘县东八十里。洪武初,调太原左卫官兵戍守。七年,置巡司,兼筑土城。其南十里有悬钟岭隘口,通忻州牛尾寨。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亦通忻州界。又有马家会隘口,在娑婆隘西五十里。桥门岭隘口,在娑婆隘西北三里。○鹿径岭隘,在县西北六十里,南接岚县界,西出岢岚州,旧置巡司,今革。

  马陵戍在县北。魏武定元年,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登。马陵盖是时戍守处。土登,见崞县。○龙尾庄,在县西。明初,元孽屯静乐岢岚山中,结寨自固,旋寇武州,太原守将击败之,追至龙尾庄,擒其三太子脱忽的。即此。又窟谷镇,在县西北六十里,本属宁化县,旧为戍守处。

  下马营堡《志》云:在宁化所北三十里。又北七十里即宁武关也。又支锅石堡,在宁化所西北二十里。《边防考》:所城虽近腹里,而支锅石、小岭儿,敌骑可通,亦称要害。○康家会驿,《志》云:在县治西,马驿也。

  河曲县府西北四百八十里。西南渡河至陕西府谷县百十里,南至保德州百二十里。唐岚州宜芳县地。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改置火山军,移治于镇西三十里。治平四年,又置火山县,县寻废。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寻又改为奥州。贞元初,置河曲县,取河千里一曲之意。元初州县俱省入保德州。明初洪武二年,仍置河曲县。六年复废,十四年又置编户七。景泰初,展筑县城。万历十四年增修,周六里。

  ○河曲城旧城在今县东北八十里。金兴定二年,尝以奥州改隶岚州。四年,以旧城残破,徙治于黄河滩许父寨。明初因之,始筑土城。万历十三年增修,城周四里。《边防考》:县西倚洪河,东南两面,皆深沟陡峻,惟北面石梯口受敌为最。嘉靖四十五年,河冻,寇自陕西黄甫川过河,经石梯口突犯。又有曲峪等处,为滨河极冲,边外正对陕西焦家坪等处,直接青草湾,皆为寇境。

  ○火山在县西五里,黄河东岸。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烟焰上发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硇砂窟,下有气。○砂窟山,高四五丈,黄河过此,如遇覆釜,而河流为之曲折云。

  ○黄河县西北六里。自故东胜州境,转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又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子,又南流入保德州界。县西北六十里,有唐家会渡,为津济要口。《边防考》:大河流入老牛湾,过县西南经保德州,中间有娘娘滩、太子滩,皆在县北九十里,套贼渡河处,最为险要。嘉靖四十四年,抚臣万恭言:山西冬防,滨河打冰,以防贼渡,朔气严凝,随打随结,劳而无济。计沿河最冲,自险达阴湾,凡二十里,自阴湾达石门,又二十里,筑墙拒守,以为得策。

  关河在县北百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经偏头关,西北入黄河。又大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