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长山岛,在府北三十里海中,东西长四十余里。又有岛、虎岛、半洋岛,皆与长山岛相近。

  莫邪岛府东北三百里海中。昔人捕鱼于此,得宝剑,因名。又东北二百里有漠岛,亦海运所经故道也。

  ○海府北五里。又东西两面皆滨海,各去城三里许。《志》云:府东北五里有抹直海口,旧为登涉之所,今不通舟楫,惟丹崖山之东为新开海口,戍守最切。山下又有石落海口。府西七里为西王庄海口,又西二十余里为栾家海口,又十里曰孙家海口。又田横寨西曰西山海口。又湾子海口,在府东二十五里。又东二十里曰刘家汪海口,又二十里曰平阳海口,又十余里曰卢洋海口。旧皆为戍守处。

  密水出府南密神山。北流入城东小水门,与黑水会。黑水出府西南十里黑石山,东北流,入府城南上水门,合于密水。出城西下水门,北流入海。○之罘水,在府南十五里。源出羽山,有石门水流合焉。石门水出石门山,流合之罘水,北注于海。《志》云:府城东北在咸泉池,居民取以为盐。

  ○登州营在丹崖山北。即新开海口也。宋庆历三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鱼巡简水兵三百戍沙门岛,备御北寇,仲夏居鼍矶岛,以备不虞,秋冬还南岸。相传此即刀鱼船所泊。洪武九年,知州周斌奏置海船,运辽东军需。指挥使谢规以河口浅窄,奏请挑深,缭以砖,城北砌水门,以抵海涛,南设关禁,以讥往来,谓之登州营。又立帅府于此,设备倭都司驻守,其城周三里。《海道考》:由新开海口,西北至沙门岛六十里。又正北行一百二十里,至砣矶岛。又北至钦、木二岛六十里。又北至南半洋六十里。又北至北半洋二十里。又北经双岛、洋头洼、黄洋川、平岛、和尚岛共二百余里,至辽东铁山旅顺口,通计五百五十里。诸岛相望,俱可湾船避风。明初,送辽东官军布花,俱由此道。正德中,刘瑾乱政,遂废水道,用陆运云。

  杨家店府东南六十里。府东八十里又有高山巡司。《志》云:旧有蓬莱马驿及城北河口递运所,今革。

  黄县府西南六十里。西南至莱州府百八十里。汉县,属东莱郡。后汉为郡治。晋仍属东莱郡。刘宋因之。后魏属东牟郡。后齐郡废,以县为长广郡治。隋属莱州。开皇十六年,改属牟州。大业初,还属东莱郡。唐初,亦属牟州。贞观初,属莱州,寻属登州。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故黄县县东二十五里。一名东黄城,即古莱子国都也。《左传》:宣七年,公会齐侯伐莱。又襄二年,齐侯伐莱。六年,齐晏弱围莱,堙之,环城傅于堞,遂入莱。杜预曰:今东莱黄县是也。亦谓之。襄十四年,齐人以寄卫侯。又哀五年,齐景公置群公子于莱。皆谓此。秦置黄县。《史记》:秦伐匈奴,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垂。黄即黄县矣。汉县亦治此。晋以后因之。唐神龙三年,改置县于蓬莱镇,曰蓬莱县,移登州治焉。先天元年,复析蓬莱县地置黄县于今治。《志》云:今县东南二十里有莱子故城,地名龙门,其间山峡岩,凿石通道,极为险隘,俗名莱子关。

  弦城县南百二十里。汉弦县,属东莱郡。弦,音坚。后汉及魏、晋因之。晋惠帝永兴三年,东莱弦令刘伯根反,自称弦公,进寇临淄,败青州兵,幽州都督王浚遣兵讨斩之。刘宋仍属东莱郡。后魏改属东牟郡。高齐废入黄县。○徐乡城,在县西南。汉东莱郡属县,武帝封胶东共王子炔为侯邑。后汉仍属东莱郡。魏因之。晋省。

  大入城县东北二十里。《志》云:魏司马懿伐东夷,将运粮入新罗,筑此城贮之,以大入为名。又县东有中郎城。《郡国志》:石勒遣中郎将石开筑此以防海。或曰:后齐尝置长广郡。唐初亦置牟州于此。又县西北十里有士乡城。《汉书》:齐有士乡城。《志》以为即此城也。

  ○莱山县东南二十里。《史记·封禅书》:齐八祀,六曰月主,祀之莱山。申公云:天下名山八,三在岛夷,五在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皆黄帝所常游也。又元封初,东巡海上,公孙卿持节先行,候名山至东莱。《汉书·郊祀志》:神爵元年,从方士言,祀莱山于黄,是也。一名莱阴山,亦曰龙门山。

  蹲犬山县西南三十里。形如蹲狗。隋大业十一年,齐郡贼左孝友众十万屯蹲狗山,郡丞张须陀列营逼之,孝友窘迫出降,即此山也。大沽河源于此。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土山,环绕如城。

  ○海在县北。中有母屺岛、桑岛,皆屹峙海中。

  大沽河县西南四十里。出蹲犬山,东南入福山县界,复折而西南,入招远、莱阳二县界,下流至胶州即墨县入海。○黄水,《县志》:在县东十里,源出栖霞县莱阴山,经黄河口至马停镇入海。又洚水,在县东北三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洚山,流合黄水,至马停镇入于海。

  ○马停镇县西四十里。向有巡司戍守。又县西六十里有黄山馆驿,旧兼置递运所于此,今驿存而所革。又旧有龙山马驿及城西递运所,今俱废。

  福山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