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后汉光武、明、章诸帝,皆幸焉。唐高宗至玄宗,亦幸此。五代周世宗谒孔子祠,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采。宋真宗亦幸焉。今汉、唐以来碑碣,多有存者。阙里东南为汉鲁恭王灵光殿址。其西南为矍相圃,圃周二里。《礼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是也。今为学址。○孔林,在城北二里。《史记》:孔子葬鲁城北泗水上,弟子及鲁人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曰孔里。今曰孔林,林广十余里,中有亭一所,相传宋真宗驻跸处。其南有洙水桥。又颜子墓,在防山东南二十里,亦曰颜林。孟子墓在县南四十里四基山阳,本属邹县,唐贞观中,割入县境,今山与邹县接界。

  少陵在县东八里。《传》云:鲁少之虚也。《世记》: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于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帝丘。或曰:穷桑在县北。《左传》:命伯禽封于少昊之虚。又云: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是也。又大庭氏库,在县治东。大庭,神农氏也。或曰古国名。《左传》:昭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氛,曰:宋、卫、陈、郑火。《志》云:曲阜有大庭氏之墟,鲁于其上作库。晋谯周曰:曲阜城东有大庭坡,炎帝所居。

  书云台在城内东南故泮宫中,亦曰泮宫台。《诗》所谓既作泮宫,淮夷攸服者。《左传》:僖五年,日南至,公登台,以望云物。后人因谓之书云台。又季武子台,在今城东北二里。旧《志》云:在鲁东门内。定十二年,公山不狃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是也。其东南曰襄仲台。又有周公台。《水经注》云:在季武子台西北二里。○庄公台,《志》云:在县东北八里。《左传》:庄二十三年,筑台临党氏,见孟任。是也。稍西南又有昭公台。《述异记》:县南十里有孔子春秋台。

  五父衢在鲁东门外二里。杜预曰:鲁县东南道名也。襄十一年,季武子将作三军,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又定六年,阳虎盟公及三桓,诅于五父之衢。八年,阳虎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礼记》: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母死,殡于五父之衢。是也。《括地志》:五父衢,在曲阜县西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似误。○蒲圃,旧《志》亦在鲁东门外。《左传》:襄四年,季孙为己树六贾于蒲圃东门之外。又十九年,享晋六卿于蒲圃。定八年,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杀之。即其地矣。又城中旧有棘下里。定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是也。又有屯乡,在县南。《史记》:定十年,孔子去鲁,宿于屯。谓此。

  宁阳县府北五十里。西北至济南府肥城县九十里,东北至泰安州一百有五里。汉置宁阳县,属泰山郡,武帝封鲁恭王子恬为侯邑。后汉属东平国。晋省。刘宋大明中,侨置平原县。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开皇十六年,改县曰龚丘。唐因之。宋大观四年,又改曰龚县,仍属兖州。金大定二十九年,复曰宁阳县。元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初,复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宁阳故城县东北十九里。《志》云:汉县治此。又县北十七里有平原乡,相传为齐平原县治。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即隋龚丘县治也。金人移县治此。

  巨平城县东北九十里。春秋时,鲁之成邑。桓六年,公会纪侯于成。庄三十年,次于成,备齐也。又襄十五年,齐人围成,公救成。于是城成郛。十六年,齐复围成,后为孟氏邑。昭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以成与之,后复归鲁。二十六年,齐师围成,弗克。定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于是公围成,弗克。哀十五年,成叛入于齐,孟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以成,既而齐归成。《礼记·檀弓》:子羔为成宰。《史记》:齐宣公四十八年,田和取鲁之成邑。是也。汉置巨平县,属泰山郡,晋宋及后魏因之。后齐废。《括地志》:巨平城,今为故城社,汶水经其东,上有文姜台,其东南即鲁之故成邑。

  刚城县东北三十五里。战国时,齐之刚邑。秦昭王三十六年,取齐刚寿,此即刚邑也。汉置刚县,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晋曰刚平县,属东平国,后省。《水经注》:汶水西南径冈县北。是也。后讹冈为罡,今有罡城坝。○阐城,在故刚城北。《春秋》:哀八年,齐人取ん及阐。杜预曰:刚县北有阐乡。

  阳关城在县东北。亦鲁邑。《左传》:襄十七年,齐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定七年,齐人归郓阳关,先是为齐所取也。八年,阳虎入ん阳关以叛。九年,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齐世家》:威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杜预曰:阳关在巨平县东,防在今平阴县,旅松近防地也。《括地志》:阳关在博城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是也。今入县界。

  蛇丘城在县西北。《志》云:即鲁之蛇渊囿。定十二年,筑蛇渊囿。汉置蛇丘县,属泰山郡。蛇读移。后汉及晋俱属济北国。刘宋因之。后魏属东济北郡,北齐废。杜预曰: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