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之赵港、白沙港、石头港、陈港、蔡港、范港、令节港,皆古人开导,以为灌溉之利,今所在湮塞,宜随宜浚导。《志》云:白沙港在县东十里,雷沟港在县东三十五里,又东二里曰陈港,又东十一里曰蔡港,俱北达大江,南达横河,宋滨江置戍处也。○石牌港,在县东二十里,亦自大江通横河。《志》云:县东十八里有真山,一名甑山,有大石横亘江流中,因名石筏山,又曰筏梁山,亦名石牌山,港因以名也。宋置石牌巡司。元因之。明初,张士诚遣兵袭江阴,明师败之于石牌港,即此。

  ○杨舍镇县东五十五里,旧有杨家港。宋乾道六年,命两浙运副刘敏士等,于杨家港东,开河置闸,通行盐船,仍拨官兵守卫,并不时挑浚。自是商旅聚集,谓之杨舍镇,为沿江冲要。嘉靖中,以倭乱置堡设营,以参将领之,与常熟之福山、通州之狼山,相为应援,江中有褚家沙,北与狼山密迩,亦分兵戍守。自是而东,江流浩瀚,直接大海,捍御为难,西上则至孟河一带,江面颇狭,又多阴沙,大宗难于转舒,故防卫以杨舍为切。

  青镇县南四十里,运河所经。又南四里曰四河口,自运河分枝,东通常熟,西达武进,其南北即运河经流。旧《志》:县滨江为险,而青实腹里之冲要。○长泾镇,在县东七十里,居民稠密,与无锡县分界。繇此出常熟,亦为通道。

  六射垛寨县北四里。相传为秦始皇射垛。宋置寨于此,以控扼江滨。县西十八里有弩台,盖亦昔时守御处。又有小石山寨,在小石山下,亦宋置。○石桥寨,在县东四十里。《十国纪年》:宋伐南唐,吴越亦取其江阴宁远军石桥寨。其地有石桥,今为石桥市。《志》云:石桥东有故宁远寨,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安边寨,俱南唐所置,今废。明教寺,即故安边寨也。

  靖江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海口六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兴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泰州如皋县界三十里。本江阴县之马驮沙。元末,张士诚将朱定、徐泰常据此,筑土城,周七里有奇,寻为明师所克。明初仍属江阴县。成化七年置今县。十三年,因故城修筑。正德初,复增修完固。今编户五十七里。

  ○孤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在大江中,去岸五六里,距山百步有石碇,亦在水中,与江阴浮山相对。成化八年,潮沙壅积,转而成田。今山在平陆矣。

  ○大江在县东南。《志》云:县本江中一洲,曰马驮沙,中分为二,曰马驮东沙、马驮西沙。江环四面,自县西至孟渎百余里,又西至金陵四百里,大江滔滔而下,至此分为二以入海。县居江海之交,中流屹立,实京口、金陵之锁钥也。天启以来,潮沙壅积,县北大江竟为平陆,因开界河与泰兴缘河为境。《江防考》:县横亘江津,东枕孤山,西引黄山,地方二百余里,汊港浩繁。若结水寨,屯重兵与江阴、泰兴相犄角,使窥伺者不敢轶出其间,亦绸缪未雨之策。

  展苏港县西二里。又县西十五里有南新港,有新港巡司。《志》云:元初设马驮沙巡司。明初改建于马驮西沙,后为潮汐冲坍。永乐四年移于新港云。又有大新港,在县西南十五里。○澜港,在县西通城河。又县西北十里有杨铁港,又西北三四里有范家、徐家等港,县西北五里曰蔡家港。明初张士诚遣兵援泰州,舟师次范蔡港,疑即此二港云。今堙。

  孤山港县东北十二里。以近孤山而名。又县西南十二里有焦山港,其西里许曰杨机港,又西南二里曰西杨机港。旧《志》:县滨江诸港,凡六十有四,今西北一带,多为潮沙所湮,而东南一带,亦决塞不时云。○蟛蜞港,在县东十五里。正德二年,议建东沙巡司于此。

  ○开沙村在县东南十五里,有开沙港。又县东有面条沙,县西有西官沙,西南有新沙,稍西曰小沙。其在境内者,又有青草、朱家、段头等沙,皆以渐壅积,民田其间,聚为村落。

  于塘村在县西北三十里。旧为晋陵县地。元置于塘巡司。明初以司在江北新河口,因改属泰兴县。今为两县接境处。

  ◇镇江府东南至常州府百八十里,西南至宁国府四百五十里,西至江宁府二百里,北渡江至扬州府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见上,至京师二千三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属吴郡。三国吴曰京口镇汉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建业,复于此置京督为重镇。《南齐志》:吴置幽州牧,屯兵于此。《尔雅》曰:丘绝高曰京。盖丹徒城凭山临江,故有京口之名。晋初属毗陵郡。永嘉五年,为晋陵郡治详见常州府,继又侨置徐、兖二州,谓之北府按《晋志》:郗鉴为徐、兖二州刺史,成帝时,苏峻平后,自广陵还镇京口。又穆帝永和中,自海虞移东海郡,出居京口。盖是时二州移镇无常,而徐州留局恒置于京口也。又六朝都建康,每谓姑孰为南州,历阳为西府,而京口则谓之北府。宋为南徐州治宋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州,而南徐州独治京口,并置南东海郡。齐、梁因之《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