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唐、宋因之。元升为无锡州。明复为县。城周十四里。今编户四百十四里。

  ○泰伯城县东南三十里。泰伯始国于此,谓之句吴,亦曰吴城,自泰伯至王僚二十三世皆都此。敬王六年,阖闾始筑姑苏城而徙都焉。孔颖达曰:太伯居梅里,传至十九世孙寿梦,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世孙光,使子齐筑阖闾城都之。即今苏州也。《吴地记》:泰伯筑城于梅李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周三百余里。今曰梅李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

  阖闾城县西四十五里。《吴地记》:伍员伐楚,军还,筑大小二城,此盖阖闾小城也。《志》云:小城在县西北,近太湖,故址犹存。又有范蠡城,在县西十里。《舆地志》:历山西北有范蠡城,蠡伐吴时筑,亦谓之斗城,故址犹存。今历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西即故斗城云。又有黄城,在县西十二里,俗谓之黄斗城,相传春申君所筑。○鸭城,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吴王牧鸭处。今曰鸭城桥,跨鸭城河,其源自运河引而东,下流汇于宛湖,为县东之通道。又有麋城,在县东十七里,盖吴王豢麋处也。

  新安城县东南三十里。元初,置新安巡司于此。至正中,张氏筑城为屯兵之所。有新安溪,南通太湖,东入运河。路出吴门,此为必经之地。

  ○慧山县西五里,一名九龙山。陆羽云:山阳有九陇,若龙偃卧然,南北延袤数十里,亦名冠龙山。《吴地记》:古名华山,一名西神山,又名斗龙山。朱梁贞明五年,吴越钱传攻淮南之常州,淮南拒之,败吴越军于无锡,又追败之于山南,即慧山之南也。山之东麓,出泉曰慧山泉,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其东一峰,谓之锡山。○锡山,亦在县西五里,与慧山连麓,而别为一峰,相传县之主山也。周、秦间,山产铅锡。古语云:有锡争,无锡宁。汉因以无锡名县。

  独山县西南十八里。锡山之脉南来,至是中断,梁溪经其间入太湖,曰独山门,一名晋陵门。《志》云:独山之北,与管社山相望,谓之浦岭门,南与充山对峙,谓之独山门。梁溪经五里湖而西,繇二门入太湖,为扼束之地。旧有官军戍守。又石塘山,一名庙塘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枕长广溪。其相连者曰漆塘山。○闾江山,在县西五十里,下有闾江,亦太湖之别浦也。《志》云:闾江山下,有阖闾城。又吴塘山,在县南四十五里,滨太湖,水从中出,曰吴塘门。

  军将山县西南四十里。南唐时屯兵于此,以备吴越,因名。山侧有甲仗坞,下有龙潭,迫近太湖,为设险处。又夫椒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湫山,濒太湖,与武进马迹山相近。《九域志》:县西太湖滨有夫椒山,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即此山矣。或以为今太湖中之包山也。又胥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近太湖,即《史记》所云“吴人为子胥立庙于江,因命曰胥山”者。○青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一名章山,面太湖,亦曰青山湾。元置华藏巡司于此。

  安阳山县西北五十里。山周十八里,高百二十仞。《风土记》:周武王封周章少子ど于安阳,卒葬山下,山因以名。峰峦奇峭,顶有龙湫,俗呼西阳山。昔时阳湖在其西麓云。元末,张士诚将莫天屯兵于此,以拒塞宜兴东出之道。今有营垒遗址。○顾山,在县东六十五里,一名香山,与常熟、江阴县接境。今详常熟县。

  ○太湖县西南十八里。东指苏州,南趣湖州,风帆便利,半日可达县境。有独山闾、江吴塘诸门,皆渡湖捷径也。○五里湖,在县南十八里,一名小五湖,南接太湖。又五部湖,旧在县东北七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十里。其源浊而流清,溉田百余顷。今湮。

  芙蓉湖县西北十五里,即故上湖也。湖流浩衍,北接江阴,南连武进,其后堙废。今自城以北运道所经,亦曰芙蓉河。《宋会要》:元中,堰芙蓉湖为田。绍圣中,转运毛渐复奏导芙蓉湖入江,今县西北十里运河北出者曰高桥堰,旧名五泻堰,亦曰五泻河,即芙蓉湖下流也。自高桥而北四十里,接武进、江阴界,曰雉尾口,又北四十七里至申浦上口入江,潮汐所至,胜数百斛舟。宋熙宁末,郏侨议决五泻堰,使水入扬子江。乾道六年,常州守臣请填筑五泻闸及修闸里堤岸,仍于闸内郭渎港口舜郎庙侧水聚处,筑捺硬坝,以防走泄,委无锡令主掌,非水盛时,不许开闸通放客舟。盖是时以运河浅淤,切于堤防也。今高桥为武进、江阴之要道,有巡司戍守。

  蠡湖县东南五十里,与长洲县分界。相传范蠡所开。一名蠡渎,一名漕湖。东西长十三里,南北六里。《唐志》:刺史孟简开泰伯渎,东连蠡湖,亦谓之孟湖。又濠湖,在县东南六十五里,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流通漕湖。其北为常熟界,东为长洲界,俗呼为鹅肫荡。○宛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湖滨东岸即常熟县界,有山曰宛山,俗曰宛山荡,北出为蠡河,道通江阴,南接陆家、谢埭等荡,入常熟县境。《志》云:谢荡周十余里,与苏州分界,旧名西谢氵,在县东六十里。

  运河在城东。自苏州府而北,至望亭堰,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