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渡西,即孙权屯兵处。宋尝修故城,开四门,今余址尚存。《江防考》:姜家渡在县西四十里,亦名新渡口。张氏曰:自瓦梁下舡直至滁河口,便入大江,此防守要地也,石梁见泗州天长县。

  长芦镇在县南二十五里,滨长芦江。旧为戍守处。齐建元初,魏人南寇,分军守长芦。梁大宝初,萧会理等以侯景出屯皖口,建康中虚,谋诛王纬,使萧又理出奔长芦,集众得千余人,事觉,被杀。又有长芦寺,宋淳熙十三年,徙寺于滁口山之东。张舜民曰:长芦镇在滁河西南,宋设沿江巡官监税渡。今亦见扬州仪真县界。

  宣化镇在县南六十里六合山,东滨宣化江。有宣化渡,亦曰五马渡,晋元帝与诸王渡江处也。南岸对建康之靖安镇,最为冲要。旧有晋王城,相传即隋伐陈时,晋王广所筑。宋置巡司及税务于此。绍兴十一年,张浚救濠州,为金人所败,驰入宣化,寻议筑城驻守,不果。吴表臣言:大江下流最急者,有建康之宣化,是也。张氏曰:自滁州全椒县出宣化渡,则径达建康靖安镇,又泗州盱眙有小径,繇张店出瓦梁、盘城,至宣化不满三百里,兀术曾繇此至六合下寨,此有事时必守之地也。

  竹镇在县西北五十里。《志》云:宋设巡司及税务于此。又韩世忠及毕再遇败金人处也。或谓即竹墩镇,今见泗州。○郭墅,在县东五里。宋嘉熙中,土人立寨拒守于此。

  士林馆在县西北。梁元帝初,齐兵围秦郡,陈霸先赴援,大败齐将郭元建于士林,是也。《志》云:竹镇有士林馆。

  附见:

  孝陵卫在京城东北钟山南麓。又济川卫,亦在金城外。《志》云:明初于京城内设锦衣等三十七卫,于江北设江淮等十卫,城外则设孝陵、济川二卫,共四十九卫,环卫京师,总领官军三万余员名。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南直三

  ◇凤阳府东至淮安府四百里,东南至滁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庐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河南陈州七百二十里,北至徐州四百十八里,西北至河南归德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里,至江宁府三百三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古为涂山氏国。春秋时为钟离子国。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武帝时复属九江郡。后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成帝时,置钟离郡沈约云:安帝时置。刘宋明帝时,侨置徐州于此。萧齐为北徐州。梁因之。东魏改置楚州,后齐亦曰西楚州。隋改曰豪州。大业初,复为钟离郡。唐复曰豪州。天宝初,亦曰钟离郡。乾元初,又为豪州《新唐志》:濠字,初作豪,元和三年,始改从濠。南唐保大初,置定远军。宋仍曰濠州亦为钟离郡。元至元十三年,置濠州安抚司。十五年,改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属安丰路。明初为兴基之地。吴元年,改临濠府。洪武五年,改中立府,定为中都。七年,改为凤阳府自旧城移治中都城中,直隶京师。正统后,隶南京,领州五、县十三。今仍曰凤阳府。

  府西连汝、颍,东道楚、泗,为建业之肩背,中原之腰膂。春秋时,吴人观兵于淮上,遂能争长中原,及赵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地,楚东侵诸侯地至泗上《史记·越世家》: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盖楚之后亡,繇于有淮泗也。自秦以后,东南多故,起于淮泗间者,往往为天下雄,南北朝时,钟离常为重镇,岂非以据淮之中,形势便利,阻水带山,战守有资乎?自陈人失淮南,而江边卑外,遂无以抗中原。宋绍兴六年,刘豫寇淮西,朝议欲弃淮保江。张浚曰:淮南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则长江之险,与敌共有,江南未可保也。又曰:淮东宜于盱眙屯驻,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于濠、寿屯驻,以扼涡、颍运道。真氏曰:有濠、梁之遮蔽,则敌不得走历阳。后魏邢峦谓:钟离天险,盖以控扼淮滨,防守要重也。又长淮南北,土广田良,从来有事江淮者,耕屯其并兼之本欤!

  今府城,即洪武五年所立中都城也。内为皇城,凡四门,正南曰午门,外为都城,周五十里四百步,凡九门。南面三门:正南曰洪武,南之左曰南左甲第,右曰前右甲第。北面二门:东曰北左甲第,西曰后右甲第。东面三门:正东曰独山以面独山而名,东之北曰长春,南曰朝阳。西面一门曰涂山,其城仅有土墙,而无濠堑今因故内城修筑,置府治于其中。

  凤阳县附郭。本钟离县地。明初为临淮县地。洪武七年,析临淮之太平、清乐、广德、永丰四乡置县,以在凤凰山之阳,因名。十一年,又割虹县南八都益之。编户三十六里。

  ○梁城府西南九十里。亦曰南梁城。晋太元中,侨立南梁郡于淮南,兼领侨县。义熙中土断,始有淮南故地,属南豫州。宋大明六年属西豫州,改为淮南郡。八年,复故。《志》云:南梁郡治睢阳。盖宋析寿春地侨置,即此城也。《水经注》:淮水经寿春城北,又东经梁城。是矣。齐永元二年,南梁郡入魏,因别置梁郡,治北谯。胡氏曰:梁城在钟离西南,寿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