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于滑台东,败死。每河北有变,滑台常为重地。盖其地控据河津,险固可恃也。宋南渡后,大河南徙,滑州、白马皆在河北,而滑州故城已沦于河中。陵谷变迁,非一日矣。《邑志》:县东二里有滑台故城。恐误。今县城,正德七年因旧址增修。明年,复筑外堤,周二十里。嘉靖以后,相继修筑云。

  韦城废县县东南五十里。相传殷豕韦氏故国。战国时,亦曰危津。信陵君曰:秦有危津以临河内。是也。《史记》:曹参至河内,下修武,渡围津。徐广曰:东郡白马有围津,围、韦同。《志》云:河水至韦城,名曰韦津。汉为白马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韦城县,属滑州。唐因之。大历十一年,汴宋叛帅李灵曜为诸道兵所败,走至韦城,永平将杜如江追擒之。五代汉末,郭威为将士推戴,自澶州南趣汴,至韦城。宋亦为韦城县,仍属滑州。景德初,契丹入寇,车驾北巡,驻于韦城。金时,县圮于水,废为韦城镇。○平阳城,《志》云在韦城西二十里。《左传》:哀十六年,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又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亦谓之平阳亭,杜预曰:燕县东北有平阳亭,盖其地。今与河南胙城县接界。又废长垣城,亦在韦城南三十余里。《隋志》:开皇十六年,改故长垣县曰匡城,而分韦城县置长垣县,大业初废。

  卫南废县县东六十里。春秋时楚丘地。僖四年,卫文公自曹迁于楚丘,《诗》所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者。隋开皇十六年,置楚丘县,以曹有楚丘,改曰卫南,属滑州。唐因之。《旧唐书》:县本治楚丘古城,仪凤初,移治西北滨河之新城。永昌初,又移于楚丘故城南。宋仍曰卫南县,亦属滑州。靖康末,宗泽自大名至开德,与金人屡战皆捷,孤军进至卫南。是也。金省为镇。○平昌城,在县东南。本白马县地,后魏置平昌县,属东郡。北齐废。又凉城废县,在县东北,亦后魏置,属东郡。北齐并入白马县。又有长乐城,在县东,后魏分凉城县置,属东郡。北齐省。《郡县志》:隋卫南县,即故平昌、长乐二县地。

  灵昌废县在县西南,以灵昌津而名。隋开皇十六年,分酸枣县地,置灵昌县,属滑州。唐因之。五代唐曰灵河县。周广顺中,河决灵河口。显德初,遣使修塞。宋仍属滑州。乾德四年,命韩重ど修滑州灵河堤。是也。熙宁六年,县废为灵河镇。

  鹿鸣城在县东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侯使许息来致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枳道,在河内。郑,即韩也,谓与韩以鹿邑。今城内有故台,俗谓之鹿鸣台。晋太元十一年,黎阳太守滕恬之南攻鹿鸣城,降将丁零翟辽畔据黎阳。宋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即此。城下有津,曰鹿鸣津。又西三十里为白马津,戴延之曰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周二十里,本鹿鸣城,俗谓之逯明垒。明,石勒骑将也,城因以名。郭缘生曰:鹿鸣城,袁绍所筑,即今六明镇矣。○大通城,在县东北,当胡梁渡口。旧时于大河津济处,往往为月城,以防渡口,谓之大通城。隋义宁二年,王世充为李密所败,自巩北走大通城,盖即孟津渡口。石晋时,以胡良渡路通澶州,为往来要地,因筑月城于此。天福四年,置大通军,其浮桥亦曰大通桥,城北即六明镇也。

  Θ城《志》云:在县东十五里。《左传》:后羿自Θ迁于穷石。哀十一年,卫太叔疾出奔宋,向与之城Θ。二十五年,卫侯辄适城Θ。二十六年,卫以城Θ与越人。即此。又须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诗》:思须与漕。漕,亦作曹,即白马县也。须与漕,盖相近矣。○訾楼城,在县西南六十里,古卫地。《春秋》僖十八年,邢、狄伐卫,卫侯师于訾楼。《志》云:在长垣西北六十里。盖接界处也。《寰宇记》: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古帝丘城。卫成公迁于帝丘,即此城云。

  沙店城县南三十里。旧为戍守处。宋建炎初,宗泽留守东京,召王彦于太行山,共议进取。彦渡河至汴,屯于滑州之沙店。即此。又赤眉城,在县东二十四里,相传赤眉屯营处。《志》云:县南七里有董固城,县东北五十里又有大城。未详所据。

  ○白马山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水经注》:白马县有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余步。今削落过半,西去白马津可二十里许,疑即白马山。盖河水决溢,山久颓圮也。今县东三十里有村,曰白马墙,尚沿旧名云。

  天台山在县城西。宋天禧三年,河决天台山,发丁夫万人塞之。堤成,名天台埽。今城西高堤阔百步者,是也。旧《志》:山在滑州城西北隔河。又狗脊山,在县西北隅,山麓有龙潭,广十余顷。《郡志》县东北七十里有鲋禺山。金自开州割入县界,今见清丰县。盖境皆相接也。

  瓦冈在县东。隋末,翟让亡命于瓦冈,为群盗。《水经注》:濮渠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瓦亭南。瓦亭,盖因瓦冈而名。今湮。

  ○卫河县西北五十里,亦曰永济渠。自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内黄县界。